歌劇音樂中器樂的組成——開始曲與間奏曲的學習
歌劇中的器樂部分——由于歌劇作品中音樂能夠塑造一定的人物形象特點,因此,我們需要對其器樂部分來進行分析。
歌劇音樂中器樂的組成
在歌劇作品中,器樂的組成非常簡單,通常情況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對其分析,分別是開始曲與間奏曲,具體內(nèi)容如下。
1.開始曲
所謂開始曲,就是一部歌劇開始階段的奏樂,樂隊奏出歌劇揭幕之前的樂曲,聲樂部分有時候也會具體情況適當參加。
之所以會有開始曲,一方面告訴觀眾歌劇即將開始,同時也有提示劇情的作用,為之后的歌劇情節(jié)做鋪墊。開始曲的范圍包括前奏曲、序曲等。
通過我們對眾多歌劇中開始曲的分析與總結(jié)可以發(fā)現(xiàn),開始曲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的意大利那波里樂派,以A.斯卡拉蒂為首創(chuàng)始的意大利開始曲為快、慢、快三個部分。
。2)幾乎同一時期以呂利為首創(chuàng)始的法國式開始曲為慢、快、慢三個部分。
(3)18世紀末,第一位將奏鳴曲當作歌劇開始曲的大家是莫扎特,為“序曲”(O。erture)。
如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歌劇《費岱里奧》、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斯美塔那的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等。
。4)應當說,從19世紀開始,歌劇的開始曲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已經(jīng)趨向于自由化,這種自由程度在中葉以后更甚,不同的歌劇可以根據(jù)創(chuàng)作者想要的風格,自由創(chuàng)作。
如威爾第在創(chuàng)作《茶花女》這部歌劇的時候,開始曲被稱為是前奏曲,它的結(jié)構(gòu)是有引子、尾聲組成的單一部曲式結(jié)構(gòu)。
再如歌劇《卡門》中,它的開始曲實際上就是將創(chuàng)作者認為的幾個比較重要的主題對比并置地羅列。
還有穆索爾斯基在創(chuàng)作《鮑里斯·戈都諾夫》這部歌劇的時候,他采用的的開始曲是用俄國分節(jié)歌形式構(gòu)成。
而瓦格納在創(chuàng)作《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這部歌劇的時候,就將幾個主要主題的目錄做成了開始曲,等等,還有很多種形式,這里不一一列舉。
20世紀初葉以后歌劇的開始曲變化更為豐富,有的歌劇沒有開始曲,如威爾第的歌劇《法爾斯塔夫》、貝爾格的歌劇《沃采克》、巴伯的歌劇《伐奈莎》等。
2.間奏曲
歌劇器樂音樂中,除了上述我們所說的開始曲之外,還有間奏曲,歌劇幕或場之中或之間,由樂隊演奏的器樂曲。其類型大致有以下幾種。
。1)貝爾格的歌劇《沃采克》第三幕第四、五場之間的問奏曲是全劇的高潮部分,沃采克殺死了情婦,自己也自殺了。
但間奏曲的情緒是對沃采克抱著極大的同情與愛戴,是社會的悲劇,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控訴,是底層人民痛苦的呻吟。
(2)馬斯卡尼的歌劇《鄉(xiāng)村騎士》是獨幕劇,中間有一段問奏曲,實際上是它把戲分成了兩場,但并不換景也不關(guān)幕。
。3)在歌劇《蝴蝶夫人》的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普契尼將間奏曲加在了第二幕第一、二場之間,之所以會采用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
主要是為了將蝴蝶夫人從頭天黃昏一直到第二天黎明的都在等待平克爾頓的情景與心情充分表現(xiàn)出來。
除了上述我們所說的這幾種類型的間奏曲之外,還有一些表現(xiàn)形式與間奏曲的意義相近。
如有的歌劇會在表現(xiàn)的過程當中將一段“戲中戲”加入到其中,這種形式也被稱為是“幕間劇”。
具體的例子就是意大利作曲家列昂卡瓦洛在創(chuàng)作《丑角》這部歌劇的時候,將“假戲真作”也就是“戲中戲”加入到了第二幕當中。
也正是這一段“戲中戲”即幕間劇,導致了女主角的悲劇結(jié)尾,即女主角妮達的丈夫卡尼奧最后殺死了她與她的情人西爾維奧。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