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恥之笛,中世紀音樂家太難了
愛笛聲繼續(xù)帶你獵奇。
在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末期,宗教和文化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文藝復興沖破了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學思想對人類的束縛,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并且藝術和音樂受到極大的重視。
但也有黑暗的一面。
在中世紀,對于那些天賦不夠或不被認可的音樂家真的是太難了...你能想象糟糕的音樂家會因為吹得難聽,或者表演的差勁而受到懲罰(羞辱)?在當時這是一種危害藝術的犯罪,音樂犯罪。懲罰他們的方式也極具諷刺意味和侮辱性:受刑者要戴上刑具游街。刑具就是今天要說的羞恥之笛(Shame Flute)。
先來看一段視頻了解羞恥之笛是什么樣子。
羞恥之笛(Shame Flute/Schandflte)在德國羅騰堡中世紀犯罪博物館和荷蘭阿姆斯特丹酷刑博物館中展出
羞恥之笛是中世紀非常有名的刑具之一,專門被用來懲罰音樂家。這種折磨手段對于音樂家來說極具侮辱性:將羞恥之笛拷在受刑者的脖子上,然后手指夾在笛子上,無法動彈,讓他們看起來像是在演奏。這種方式不僅讓音樂家倍感痛苦,更是丟盡臉面。
這還不算完,為了進一步羞辱,受刑者還會被拉著在城鎮(zhèn)上游街,讓圍觀群眾往他們身上扔爛食物。時間可以長達數(shù)天,直到群眾覺得受懲罰的音樂家受到了足夠的懲罰。這種方式在當時被認為是對“音樂犯罪”最適當?shù)膽土P。
但是為什么有人會因為音樂演奏的糟糕而受到懲罰呢?這事兒要是放到今天聽起來絕對是一種過于嚴厲且不公正的懲罰。但很明顯,中世紀的人并不這么想。在當時的文化環(huán)境下,如果你演奏的音樂難聽是因為你沒有好好練習,是對音樂藝術的不尊重,甚至是褻瀆音樂的表現(xiàn)。
另外,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統(tǒng)治者出于維系統(tǒng)治的需要,善于利用公眾羞辱的這種方式來讓民眾產(chǎn)生恐懼,從而達到更好控制民眾的目的。所以結果就是,在當時類似游街這種公開羞辱懲罰的方式非常流行,而民眾也非常樂于參與其中。也是城鎮(zhèn)居民擁有為數(shù)不多的娛樂活動。
后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羞恥之笛演變成不再是專門“懲治”糟糕音樂家的刑具,幾乎任何被認為令人反感,或者不良的藝術家都會被戴上羞恥之笛。想象一下當時的藝術圈是有多難混...對于中世紀的任何藝人來說,羞恥之笛都是對他們的終極懲罰和羞辱!
了解這段歷史過后,反而會覺得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每一位藝術家更值得我們尊重。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