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學中積極情感體驗的影響因素及優(yōu)化策略
唱歌教學是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是增強學生審美體驗、提升其音樂審美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傮w來看,小學生均可在唱歌教學活動中體驗積極、快樂的情感。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生開始逐漸變得不喜歡教材中的歌曲。這大大影響了初中唱歌教學效率和學生唱歌能力的發(fā)展;诖耍P者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分析影響學生唱歌積極情感體驗的因素,探索能夠有效改善的策略途徑。
一、唱歌教學中積極情感體驗的影響因素(一)音樂素材缺乏普適性以山東教育出版社初中音樂教材為例,全套為8冊,每冊約有5—6首歌曲,涵蓋了中國及世界各國民歌、民謠、流行歌曲、歌舞劇、合唱、戲曲等多種音樂體裁,內容豐富,知識點分布廣,出現的方式靈活多樣。2020年11月,筆者對本區(qū)域5所初中學校(2所城區(qū)、3所鄉(xiāng)鎮(zhèn))的30個班級進行了一次學生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288份。其中,“是否喜歡教材中的歌曲”一題的問卷結果并不樂觀。數據顯示,38%的學生不喜歡,44%的學生不太喜歡,18%的學生喜歡。也就是說,大約有82%的學生并不喜歡教材中的歌曲。這表明,教材中的某些聲樂作品并不受學生歡迎。究其原因,有可能是作品脫離學生生活經驗、背離其興趣愛好所致。此外,“你認為教材中哪首是因為音調太高而唱不準確的歌曲”一題中,48.9%的學生選擇了《黃河船夫曲》,44.2%的學生選擇了《洪湖水浪打浪》,其余學生的選項不集中,答案不具代表性。這表明,有些歌曲不適合學生生理發(fā)展特點。對于正處于變聲期的初中學生而言,音域較寬、較高的歌曲不適合學唱,可以用聆聽的方式欣賞。
。ǘ┱n堂結構缺乏合理性音樂課一般分為“導入——學唱——拓展——小結”等環(huán)節(jié),這也是一節(jié)音樂課常見的課堂結構。從這個基本結構來看,大部分教師會以5%的時間用來導入,85%的時間用來學唱,7%的時間用來拓展,3%的時間用來小結或者預習?梢姡蟛糠值臅r間用來進行學唱活動。也就是說,一節(jié)40分鐘的課,其中約34分鐘在學唱歌曲,這個時間比例未免太大了。如果用這么長時間才能讓學生學會的話,那么說明學生要么對歌曲毫無興趣,要么學唱能力太弱,要么學唱方法低效。
并且,課堂上僅有“學唱”的時間,缺少“唱好”的時間。大部分時間用來學唱,卻沒有關注對歌曲音樂要素、旋律特點、音樂風格、演唱韻味等方面的探究與體驗,那么學生也很難從學唱環(huán)節(jié)中感受到音樂的美妙。
此外,現在的常態(tài)課教學普遍存在“一節(jié)課一首歌”的現象,這種教學模式似乎成為“行業(yè)默許”。很少有教師會反思:這樣的課堂學生是否真的喜歡?一節(jié)課一首歌曲就一定能唱好嗎?一節(jié)課一首歌曲會不會太乏味?筆者認為,如果將課堂教學目標定為發(fā)展學生的唱歌能力,引導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音樂作品及其文化背景,那么一節(jié)課一首歌曲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
(三)教學方法缺乏趣味性唱歌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以樂句模唱、跟唱、聽唱、接唱等為主。其中,樂句模唱,即教師唱一句,學生模唱一句的方法,既缺乏趣味性,又缺乏科學性。這種方法會讓原本4個樂句的歌曲,無形中變成8個樂句。這對教師來說不會混淆,但對缺乏音樂經驗的學生來說,特別是學唱陌生的作品,會產生不準確的樂句判斷。
此外,在運用其他學唱方法的過程中,出現了緊盯“結果”,不看“過程”的現象。很多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大于關注學生的學,教師主導式的“灌輸教學”痕跡明顯,學生主體地位及其積極情感體驗被弱化。
(四)音樂活動缺乏體驗性音樂活動以“說教”為主,甚至還存在“話說音樂”的現象。這是學唱活動缺乏自主情感體驗的表現。我們要再次反問自己:唱了就等于實踐了,實踐了就等于體驗了嗎?學生真的從學唱活動中體驗到音樂的美和積極的情感了嗎?對此類問題,我們思考得太少,做得也太少。大部分教師還是會忍不住去說音樂,有兩種類型:一是除了說,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音樂活動;二是迫切地想把自己知道的知識、背景、所挖掘的音樂要素及文化知識全部告訴學生。前者是缺乏經驗型,后者是自我經驗型,忽視了學生想知道什么、想怎么學、什么樣的學法更適合學生等問題。如果說學唱過程中的聽、唱環(huán)節(jié)都不少,那唯獨“動”的體驗幾乎無人敢于嘗試。原因在于:大部分教師認為初中生不適合律動,或教師缺乏讓學生“動起來”的方法和途徑。這便影響了學生動覺的體驗和發(fā)展過程,以聽覺、視覺、聲覺、動覺為主的聯動體驗相對缺失。
二、唱歌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積極情感體驗的策略(一)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調動學生的唱歌積極性學生熟悉的,是其最容易接受的。所以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興趣、需要是什么,方可“對癥下藥”。之后,可以嘗試改編歌曲的節(jié)奏和速度,以激發(fā)學生積極情緒的體驗;可以嘗試改編成流行歌曲的節(jié)奏,或者帶有爵士鼓點的節(jié)奏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陌生的歌曲讓學生提前預習,將歌曲中的難點以激趣的方式進行分解練習,讓學生“有備”學唱。還可以搜集不同版本的音樂素材,以對比聆聽、演唱等方式,拓展學生的音樂思維,發(fā)展認知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例如,可以搜集器樂版《渴望春天》、管弦樂版《夢幻曲》、流行元素改編版《青春舞曲》、原汁原味版《采花》等素材,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和求知欲,進而調動他們參與學唱的積極性。
(二)從學生認知能力出發(fā),探索唱歌教學新路徑1.對比聆聽式學唱,凸顯豐富多彩的課堂改變原有的課堂教學結構,首先要通過通研課標、教材,重新梳理教材作品的內容框架,再將教材中有關聯的唱歌作品進行整合。例如,山教版六年級上冊《校園的早晨》《西風的話》可以放在一節(jié)課里,在音樂要素方面對比感受兩首歌曲的節(jié)拍及其變化;對比歌曲音樂情緒的不同,引導學生發(fā)現影響音樂情緒的因素;探究兩首歌曲不同的主題含義;對比旋律線條的特點和變化等。與單純地聆聽、學唱一首歌曲相比,這樣的方法會讓課堂更有效率,教師更有抓手,學生更有興趣。
2.多覺聯動體驗式教學,彰顯教學魅力根據初中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認知特點以及生理特點,嘗試開展適合初中生的多覺聯動活動。達爾克羅茲是第一個將體態(tài)律動運用到音樂教學中的音樂教育家。他認為,身體體驗會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只是,很多教師認為體態(tài)律動只適合在學前和小學階段運用。這種想法,往往是實踐前的困難預設,或是習慣性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代替學生感受而產生的。事實上,初中生也喜歡用多種方式體驗音樂。他們喜不喜歡的關鍵在于教師選用了怎樣的活動方式,這種活動方式是否符合音樂的風格及要素表現,是否兼顧多種聯覺以提高體驗的效率,能否讓學生在參與學唱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例如,可以嘗試用“行走”的自然律動體驗《西風的話》的樂句。在樂句上行時,往前行走;樂句下行時,往后行走。又如,《校園的早晨》這樣的變化拍子歌曲,可以在行進中感知:學生們圍成圓圈,拉手行走,一名學生為一拍,第一樂句四四拍,在8拍結束時第八、九名學生之間手分開;第五樂句是四四拍和四二拍的變化拍子,在6拍結束時,第六、七名學生之間手分開。通過親身體驗這些有趣的活動,學生對歌曲的樂句及節(jié)拍的變化便十分清晰了。這樣的方式是建立在學生自身體驗的基礎上的,這個過程既是體驗又是探究的過程,與教師理性分析或直接告知相比,學生會更喜歡,學習效果會更好。
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情感體驗”一詞多次出現,課標內容強調了學生親身體驗的過程,更加關注了積極情感的獲得和發(fā)展。教師應該在學唱過程中,既關注學生積極情感的體驗,又關注學生唱歌能力的提高。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實現音樂學科審美性、實踐性的課程性質以及以美育人的課程價值。
(作者:淄博市周村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李蓓蓓)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