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鄉(xiāng)村教育: 彝族古老歌謠插上網(wǎng)絡翅膀唱響大地
彝族是一個不能停止歌唱的民族,他們在勞動生活、婚喪嫁娶中,都有歌聲流淌。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那些古老的歌謠已漸漸失傳。此時,他們出現(xiàn)了……
一個由六位高一的彝族青年學生組成組合,亮相短視頻平臺“快手”,他們將古老的民歌以現(xiàn)代的手法進行改編,將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揉合,新穎的方式,很快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這個組合名叫“拾光者計劃”,而將他們推向前臺的,則是他們曾經(jīng)的支教老師劉燁龍。
4月22日,記者在廣州的快手光合創(chuàng)作者大會上,見到了劉燁龍與成員曲比烏力。他們在臺上完成了與許知遠的對話后,臺下他們向記者敞開心扉,講述了進軍短視頻一年多來的酸甜苦辣,而他們的志向是想把深山里的彝族文化打造成民族“網(wǎng)紅” 。
一次支教經(jīng)歷讓他留守大涼山10年
劉燁龍既不是彝族人,也不是本地人。他的家鄉(xiāng),在700多公里外的重慶,他當年在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讀書時,會參加一些支教,關注三農(nóng)問題。
大學畢業(yè)的時候,剛好有一個公益機構資助學生,招募志愿者陪伴學生!耙驗槲覐男∫苍谵r(nóng)村長大,希望可以在鄉(xiāng)村教育做一些探索!眲铨堈f。
第一次走進涼山,是在2011年7月。他只身來到?jīng)錾,前往西昌市公益機構報道。8月份,他坐車七八個鐘頭進入到彝族聚居的大山上。
這里給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像“世外桃源”,上面是藍天白云,下面是金黃的蕎麥和勞作的人。但是村子特別破舊:路邊滿是塑料垃圾,小孩子衣服特別臟,沒有穿鞋,臉和衣服都黑得發(fā)亮。
他回憶,在調(diào)研的時候要拍合照,小孩子都要先跑回家,洗衣服洗臉才敢出來拍照。有一個小女孩頭發(fā)結成鍋巴,洗不干凈,感覺她很不開心。這個點對他觸動特別大。
2015年6月,在四川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節(jié)涼山州賽區(qū),美姑縣民生銀行紅絲帶愛心學,斵鄙賰核囆g團演唱的《祖國之子》脫穎而出,獲得二等獎。有觀眾將學生們演唱的視頻拍下來傳到網(wǎng)上,“彝族少兒合唱團”就此走紅。時任這所愛心學校副校長、學生藝術團帶隊老師的,正是劉燁龍。
劉燁龍表示,他從事的鄉(xiāng)村教育背后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社會議題,關于精準扶貧、關于民族文化、也關于興趣教育實驗。從畢業(yè)到現(xiàn)在,從志愿者到愛心學校副校長,他最初準備在涼山呆2年。結果一呆就是10年,他實踐著自己的教學理念,并見證了一群孩子成長和盛開。
改編民族古老民謠登上網(wǎng)絡新媒體
“小烏力·拾光者計劃”的六個孩子,都曾是合唱團的成員,都讀高一,也是劉燁龍的學生。他們和大多彝族人一樣,喜歡歌唱。曲比烏力回憶說,在很小的時候,他就經(jīng)常聽到媽媽一邊勞動一邊歌唱,在父親去世后,媽媽的歌聲變得憂傷,更像是一種訴說。耳聞目染,獨具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民謠在他心中埋下種子。
為了能學到更多民族古老的歌曲,他四處向村寨的老輩人請教,為了讓老人放開胸懷迅速進入狀態(tài),他還會買一些白酒前去探訪,好幾次聽著歌曲就醉倒在火堂邊。
學來的歌曲他們會進行加工,曲比烏力說,彝族人無時無刻不在歌唱,有些歌曲像是訴說,或聊天,并不利于傳播。他就會根據(jù)這些古老的曲調(diào),進行重新編排、填詞,與現(xiàn)代流行音樂相結合,讓其旋律更上口更易于讓人接受!氨热缫妥迦艘灿姓f唱形式,但節(jié)奏并不明快,所以我會加入現(xiàn)代說唱的形式,兩相結合創(chuàng)出獨特的現(xiàn)代彝族說唱歌曲!
同時,他們還將彝族的一些傳統(tǒng)樂器如口弦、大鼓等與吉他相結合,在唱歌時共同伴奏,經(jīng)過反復排演,完成度較高。歌典改編完成后,他們就身穿民族服飾,出在快手上。而老師劉燁龍永遠處在背后,推著他們前進,為他們拍攝、剪輯、推廣。
劉燁龍說,最初帶領學生們組建藝術團參加比賽,一方面是幫孩子找到自信和快樂,一方面也想借此向外界展示:彝族孩子聰明、努力,若是被賦予足夠的機會,他們會跟城里的孩子一樣優(yōu)秀,F(xiàn)在讓他們出現(xiàn)在快手平臺上,是想讓全國更多人能認識到彝族文化,這個深藏大山里的文化瑰寶,或許在潛移默化間,真的造就了大涼山彝族同胞們走向外界的新機會!
他們的心愿是考上專業(yè)音樂學院深造
2019年7月,他們?nèi)腭v快手平臺,堅持發(fā)布原創(chuàng)的彝族歌曲,如今已吸引18萬粉絲。每次有新視頻推出,粉絲們就在評論區(qū)里為他們加油鼓勁!俺φ婧,為你們點贊”“你們的服飾真漂亮”……也有些粉絲會給他們提出中肯的意見。
劉燁龍堅持的教育理念——用藝術教育反哺文化教育,已經(jīng)在孩子身上初現(xiàn)成效。他期望著,更多人看到音樂如何治愈這些曾經(jīng)封閉的心靈。
在對話當中,劉燁龍也談及他的些許擔憂。拾光者計劃中的孩子是真正來自涼山困難家庭,近幾年有好心人資助,家庭條件才變好。但在生活、學業(yè)、與理想之間,貧窮依然會給他們這個團隊成員帶來搖擺。
這里的孩子很多在上學到一定時候,就會外出打工掙錢,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而現(xiàn)在劉燁龍最大的愿望、也是六個孩子們的最大愿望,就是一起考入同一所音樂學院,繼續(xù)深造音樂知識,這樣大家就不會離開。
所幸入駐快手后,他們獲得了快手的流量扶持,經(jīng)常會開啟直播,如今也有了一些收入,讓這個團隊的運營不至捉襟見肘。
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和四川音樂學院是他們的目標!耙魳穼I(yè)知識我們不怕,就怕文化知識,在這一塊我們都還需加強!眲铨堈f。
10年留守專注彝族鄉(xiāng)村教育
留守大涼山,與山里的孩子一起“不務正業(yè)”讓劉燁龍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他回憶,有一次到孩子寢室聊天說到,可能這個假期結束就要走了,以后不能跟你們一起玩耍,但他會經(jīng)常來看你們。
話沒說完,有一個小女孩就哭了,說不要走。然后一個寢室10來個人,別的寢室學生都跑過來,哭了!斑@種感情十分純粹,也十分真摯?恐@種情感的鏈接,支撐我這些年走在涼山中!眲铨堈f。
一直以來,劉燁龍都是和拾光者計劃的孩子彼此鼓勵。他說,常常會感覺我們的努力會點燃一點點的星火,然后有人離開,星火就慢慢熄滅了,而留下的人會繼續(xù)堅持,星火又會慢慢燃起。
“這個燃起又熄滅的過程很難熬,但我們像兄弟姐妹一樣,我是他們的陪伴者,跟我之前來到大涼山的定位一樣,彝族鄉(xiāng)村教育,會成為我一生的事業(yè)!眲铨堈f。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