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族歌劇《沂蒙山》的濡化教育作用
沂蒙山水軍民情,風光旖旎紅旗映。民族歌劇《沂蒙山》寄情山水,緬懷英烈,譜寫了一曲偉大的生命贊歌。值此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再次回望歌劇《沂蒙山》,從文化傳播中的濡化理論視角,研究歌劇的創(chuàng)作、排演到演出的過程對不同社會階層所起的濡化教育作用。通過寓教于戲的濡化作用,將紅色革命精神灑向神州大地,將軍民之情與奉獻精神以歌劇的形式傳揚四海,讓沂蒙精神在嘹亮歌聲中閃耀中國。
一、民族歌劇《沂蒙山》的創(chuàng)作背景
歌劇《沂蒙山》的創(chuàng)作團隊陣容強大。由原北京軍區(qū)政治部戰(zhàn)友歌舞團團長、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著名詞作家王曉嶺撰寫劇本,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團李文緒擔任編劇。由黃定山導演,欒凱作曲,王麗達、王傳亮等主演。主創(chuàng)團隊六次實地采風,走訪八百里沂蒙,進行了多次革命紀念館戰(zhàn)爭遺址體驗學習,歷時兩年素材整合,才最終創(chuàng)作出了這樣一曲歷史頌歌。殘垣斷壁、戰(zhàn)火熊熊、紅旗烈烈、鼓聲隆隆,昔日的廝殺場景,軍民同生共死的動人畫面仿佛就在眼前,感人肺腑的英勇事跡令人震撼。探訪過程使創(chuàng)作團隊的愛國之情油然而生,憑著對英勇軍民的肅穆尊敬,借著英雄的光輝用音符記錄故事,用音樂傳遞信仰,民族歌劇《沂蒙山》就是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誕生的。
該劇取材于沂蒙山革命根據(jù)地發(fā)生的真實事件,講述了1938年冬,日軍襲擊了海棠、林生舉辦婚禮的淵子崖村,生死關頭沂蒙山駐地八路軍舍身為民,引走了敵人。林生為八路軍的無私精神所震撼,不顧海棠的反對毅然加入了八路軍隊伍,奔赴前線。這一時期,人物情感十分復雜,多種取舍難以抉擇,民族大義與家庭人倫難以兩全。林生走后,海棠在識字班結識了夏荷,在革命軍人的影響下思想逐漸向革命意識靠攏,但因福順叛變,村子再次陷入危機。這一次,以孫九龍為主的村民選擇犧牲自身保護親人子弟兵,孫九龍英勇就義,將戲劇推向高潮。由此得來,軍民魚水一家,互為利刃與堡壘,著重突出了軍愛民,民護軍的雙向?qū)P系,觸人心弦。經(jīng)此災難,海棠徹底覺悟,國仇家恨,生離死別讓她決定成為像八路軍戰(zhàn)士一樣勇敢的人,最終,青崖山戰(zhàn)役打響,沂蒙山根據(jù)地被團團包圍,夏荷因生產(chǎn)體力不支將自己的孩子小沂蒙托付給了海棠,海棠一諾千金,將小沂蒙與自己的孩子小山子撫養(yǎng)長大,卻最終沒能擺脫日軍的掃蕩。緊要關頭,她選擇犧牲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保全小沂蒙,并在抗戰(zhàn)勝利后交還給了她的生父趙團長,可自己最終也沒等到林生歸家。男女主這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犧牲了他們的小家換來了大家,也換來了無數(shù)個像他們一樣的小家不再受戰(zhàn)火分離之苦,是大義,是高潔,他們以命換命,詮釋了軍民“生死與共、水乳交融”的主題,體現(xiàn)了沂蒙人民“一諾千金、舍身取義”的精神。
軍于民是鋼鐵般的盾牌,民于軍是溫暖的家園,盾是保護傘,家是避風灣,軍民一心,無堅不摧。崢嶸歲月里,激昂的斗爭值得被抒寫被重現(xiàn),值得作曲家們將這血淚史以更加豐富的藝術語言重現(xiàn),并刻入歷史的豐碑。民族歌劇《沂蒙山》綜合多種藝術為一體,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多場次巡演中傳播紅色文化和精神,使得不同的受眾群體在觀看之后產(chǎn)生了強烈的震撼,歌劇《沂蒙山》也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完成了以沂蒙精神為主體的紅色文化的濡化與傳承。
二、濡化的含義與實現(xiàn)途徑
濡化由美國人類學家赫斯科維茨(Melville Jean Herskovits) 在《人及其工作》( 1948 年)中首先提出,該詞的英語含義有“在文化中”或“進入文化”的意思。字面意思解釋為“滋潤化育”。分開講也可以被解釋為“濡”為自然的,悄無聲息的;“化”為潛移默化的改變。濡化是指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和社會準則被個體傳承或習得的過程,雖然具有個體適應社會的終身性,但它更明確地指向個體與社會的融入,這種融入更多的傾向文化方面,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將一種精神傳遞下去,以浸潤的形式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熏陶和啟發(fā)!板弊饔檬刮幕瘋鞒懈觾(nèi)隱與自然,使人們對文化的理解更具連續(xù)性、整體性和主動性,這種方式給予了受眾者更多自由吸收的空間,在一個完整的文化環(huán)境中釋放每個人的潛能,同時仍舊能夠堅持自我,獲得獨特的、專屬自身的精神財富,使靈性得到挖掘、品格得以提升。
濡化的實現(xiàn)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的知識輸入,學習基本專業(yè)知識,從書本或前人的經(jīng)驗中總結梳理,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并能夠獲得新發(fā)現(xiàn);也可通過博覽文學作品,在史書或著作中了解文化,通過細品字里行間的態(tài)度,收獲正確的價值觀;又可通過美術作品品味其中的意境真諦,或通過參加畫展或交流會學習經(jīng)驗;又或者是觀看紀錄片,查找蛛絲馬跡,在日復一日的熏陶中提高自身審美素養(yǎng)。最后,也可通過參與音樂會,觀看歌劇、話劇等音樂作品陶冶情操,以生動的音符表達層層遞進的情緒。以上種種都是濡化的實現(xiàn)途徑,憑借藝術或文學作品對個體或集體進行精神洗禮,使人們能夠主動地接受知識,積極吸收優(yōu)秀的精神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素養(yǎng)。
在科技飛速的今日,采用電子熒幕,將圖片文字音樂相結合,制作短視頻,創(chuàng)作影音作品,傳遞精神文化早已司空見慣,但科技會給人帶來距離感與虛擬感,使得濡化的效果缺乏真實性和可信性,因此也可以采用更加生動具體的方式,將精神文明具象化,立體化,比如人們可以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中獲得更廣泛的見解,從多元的角度理解文化,從而更容易找到正確的價值觀和道路,不僅能夠充實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還能拓寬自己的視野,吸收更多優(yōu)秀的知識,避免誤入歧途走彎路。此外,多參與音樂會、演奏會、學術交流會、講座等活動,能夠拉近人與歷史的距離,能夠更好的感受文化氛圍,帶動情緒,在品鑒藝術的同時提升藝術審美,收獲精神財富。因此,濡化是悄無聲息不動聲色的,它流淌在每一個傳播媒介中,它比直接的文化灌輸更有教育的效益,可以使受眾者主動地思考與體驗,收獲意外之喜。
三、民族歌劇《沂蒙山》的濡化途徑
民族歌劇《沂蒙山》中對于濡化所實現(xiàn)的途徑是多元復雜的。從劇本創(chuàng)作到作曲,從舞美服裝到燈光設計,都真實地還原了沂蒙山革命根據(jù)地的戰(zhàn)爭場景。歌劇人物唱詞的方言化,場景音樂的地域化,人物唱腔的民族化,也為民族歌劇增添了韻味。作曲家通過細小的碎片化的民族元素將“沂蒙精神”立體化地生動地傳遞了出去。這一點在民族歌劇《沂蒙山》中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運用了傳統(tǒng)民歌素材。齊魯風情傳遍神州大地,《沂蒙山小調(diào)》更是耳熟能詳。作為源于沂蒙的山東代表性民間小調(diào),承載著的是沂蒙山人最深切的記憶,親切的民歌更有強烈的代入感,引導著觀眾走向歷史深處的沂蒙,了解一段感人肺腑的生命贊歌,感悟舍生忘死的奉獻精神,潛移默化地宣揚了水乳交融,軍民一家的“沂蒙精神”。其次,民族歌劇《沂蒙山》對傳統(tǒng)音樂的戲劇化改造也十分新穎,創(chuàng)作者在中國戲曲與西方歌劇中找到了平衡,將中西文化完美結合,在吸收西方“歌劇范式”的同時,更加注重中國語言發(fā)音上的邏輯與習慣,將西方宣敘調(diào),詠嘆調(diào)與中國戲曲的板腔體相融合,突出了音樂與表演的詩意,在表達情緒與渲染氣氛中更加注重中國風格。除此之外,歌劇中也融入了如“秧歌”等中國傳統(tǒng)歌舞的形式,宣揚了中國民族歌舞文化,在氣氛營造、人物動作方面加入了傳統(tǒng)標志性的舞蹈動作,在造型上突出表達了歌劇的民族性,以最為生動鮮活的方式傳遞中華民族傳承而來的“沂蒙血性”,這也是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最好的表達。最后,歌劇中運用了如“嗩吶、小堂鼓、墜琴等大量的山東民間樂器。樂器是音樂的符號,蘊含了獨一無二的地域特色,山東本土樂器音色符號性的運用也為歌劇音樂增添了齊魯文化的韻味,使齊魯音樂文化的滲透悄無聲息卻又有跡可循。以上幾個途徑將歌劇所要傳揚的沂蒙精神順其自然的流露,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每個觀眾的精神世界,達到了以歌劇實現(xiàn)文化濡化的效果。
綜上所言,民族歌劇《沂蒙山》多樣化的濡化途徑,將歌劇所傳達的精神化作微微細雨、涓涓細流,最終融匯成江成海,經(jīng)歷四季磨礪,沂蒙的精神將會如冬雪一般沉淀在人的骨血里,永遠被后世銘記。
四、民族歌劇《沂蒙山》的濡化作用
濡化猶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卻能在最終收獲一片生機盎然。民族歌劇是民族精神的藝術化表達,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舞臺化縮微,她以綜合藝術形式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精神文化傳播鏈。在演員沉浸式的表演下,憑借歌詞、音樂、舞臺動作、神情語氣,在故事循序漸進的推動過程里實現(xiàn)了她的濡化作用,在觀眾與演員、創(chuàng)作者和歷史人物感同身受之際,沂蒙精神便已悄然流淌在每一個觀眾的身體里。歌劇以舞臺做“課堂”,以“情感”作途徑,以演繹做“詮釋”,將沂蒙精神呈現(xiàn)于舞臺中,令人回味無窮,深受震撼。她也發(fā)人深省,令人深思,如何憑借藝術精品推動美育教育,在學習專業(yè)技能的同時,怎樣提高審美水平,使人全面發(fā)展。
(一)對沂蒙精神的當代詮釋與弘揚,傳承紅色文化,助力民族復興。
戰(zhàn)爭年代,用血與淚鑄成的紅色信念,是支撐沂蒙人民走向光明的精神動力,同時也是沂蒙千千萬萬兒女,為了民族解放和建設社會主義而形成的一種嶄新的思想形態(tài)。愛黨愛軍、立場堅定、無私奉獻、舍生取義是她的精神內(nèi)核。
民族歌劇《沂蒙山》深刻地反映了這一點,將沂蒙山革命根據(jù)地八路軍戰(zhàn)士抗擊外敵、浴血奮戰(zhàn)、誓死守衛(wèi)、絕不退縮的堅韌不屈等體現(xiàn)了出來,也將林生、海棠、孫九龍與夏荷、李團長之間軍民一家,水乳交融,甘于奉獻,無謂生死的情義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歌劇深度刻畫的人物形象飽含滄桑,是歷史的真實寫照,更是沂蒙精神的鮮艷旗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沂蒙精神具有了新的外延和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主要體現(xiàn)在與時俱進的時代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繼續(xù)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作為新一代共和國建設者更應將拋頭顱,灑熱血的勇氣與力量延續(xù)下去,學習前人百折不撓的毅力,繼承先烈們寧死不屈的風骨,對當代社會中的沂蒙精神做出新的腳注。同時,要繼續(xù)保持弘揚沂蒙精神的初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致力于打造紅色文化,創(chuàng)作經(jīng)典作品,力求在每一次的藝術作品中都能展現(xiàn)民族魅力,宣揚黨心黨力,傳遞正能量,將吃苦耐勞,無私奉獻,一諾千金,百折不撓的精神品格傳承下去,留下震撼人心,發(fā)人深省的藝術精品,就是民族歌劇《沂蒙山》濡化作用下最深刻的印記。
(二)以舞臺精品助力美育教育,堅定文化自信,提升全民素養(yǎng)。
美育是以人為本的審美教育,而非以技術為主的知識教育,它更注重培養(yǎng)個體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yǎng),追求先進、高尚、純潔的價值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影響人的氣質(zhì)和胸襟,啟發(fā)個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發(fā)地,積極地走好人生的道路,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藝術是美的表達,凝聚世間萬物的美于其中,是美育教育中一個重要載體和環(huán)節(jié)。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善于挖掘文化內(nèi)核,觸動精神世界,能夠?qū)⒅R技能與審美素養(yǎng)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提升欣賞能力和思維能力。民族歌劇《沂蒙山》塑造多個個性鮮明的主人公,有舍小家為大家的林生、海棠,有巾幗不讓須眉的夏荷,有視死如歸的孫九龍,有浴血奮戰(zhàn)的八路軍戰(zhàn)士,也有茍且偷生的福順,他們都是那個年代鮮活的生命。用鮮血祭奠革命,用犧牲詮釋大義,以詩的悲壯和歌的凄美將英雄的故事娓娓道來,使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心底的熱血正在沸騰,是他們用慘烈的犧牲換來了和平的未來,由心而發(fā)的贊嘆與吶喊讓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深刻領會沂蒙精神帶來的震撼。民族歌劇《沂蒙山》是集眾多創(chuàng)作者智慧于一身的藝術精品,他們將沂蒙精神化于聲腔與弦管中,無論是創(chuàng)作團隊還是表演團隊,以及臺下的觀眾,都被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沂蒙精神的熏陶與洗禮,使得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內(nèi)心品格得到涵養(yǎng),更加堅定了文化自信,提高藝術創(chuàng)作審美水平,進一步增強自身文化素養(yǎng),推動民族的復興和文化的繁榮。
藝術作品的價值還體現(xiàn)在以教育意義為主的社會效應上,將藝術精品完美呈現(xiàn)并收獲熱烈的社會反響,是美育成功的第一步。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心底純潔、感情和信念端正。”(《教育名言集》)讓美把丑與惡排擠出去,這是教育的規(guī)律,也是美育的規(guī)律。民族歌劇所帶來的的精神影響,是觀眾從林生海棠以及千千萬萬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人的深刻共情,他們痛恨殺戮和掠奪,痛恨背叛與壓迫,贊揚奉獻與高尚,歌頌信仰和生命,因而義憤填膺,嫉惡如仇,在觀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欣賞中提高藝術審美,更在故事結尾時沉思反省,不斷堅定民族精神,在無形中提高了自身素養(yǎng),這就是民族歌劇《沂蒙山》濡化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
以藝術精品助力美育發(fā)展,堅定文化自信,在藝術傳播中逐漸提高全民素質(zhì),也倡導更多藝術創(chuàng)作者能夠繼續(xù)挖掘民族精神,創(chuàng)作出更多有深度有質(zhì)量有吸引力的藝術精品,為提高審美水平,推進美育發(fā)展,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實現(xiàn)全民高水平、高審美、高素質(zhì)的美好愿景不斷努力。
綜上所言,正是由于民族歌劇《沂蒙山》是情與戲、生和死、美和善等因素高度統(tǒng)一的當代舞臺藝術精品,因而她對各個層面的受眾所產(chǎn)生的濡化作用悄無聲息又韌性十足,漫天遍野不留一絲空隙。整部作品以長軸畫卷的方式鋪展開來,以民歌歌謠的聲腔娓娓訴說,以鄉(xiāng)間弦管的喧囂與嗚咽伴唱。從布景到歌聲,從演繹到對白,從熱血激昂到潸然淚下,使沂蒙精神浸潤到情緒的表達里,體現(xiàn)在觀眾的熱淚盈眶里,還飄揚在偉大的民族精神里,完成了歌劇的精神濡化作用。
結語
巍巍沂蒙山,悠悠沂河水,沂蒙人以血肉之軀守護著自己的家園、守護著民族的精神。民族歌劇《沂蒙山》藝術化地呈現(xiàn)了被歷史塵封中的一段血雨腥風的歲月,以中西結合的宏偉歌劇范式完成了沂蒙精神的當代詮釋,實現(xiàn)了沂蒙精神的強大濡化。其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演繹方面,還體現(xiàn)通過成功的濡化,讓沂蒙精神以新的內(nèi)涵和外延,成為推動文化自信和創(chuàng)新,推動民族復興和昌盛的偉大動力。(山東藝術學院教授 山東省簽約藝術評論家)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