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音樂怎樣傳入我國的?對我國音樂文化發(fā)展有哪些意義?
西洋音樂的傳入
——中國近代音樂(三)
一、背景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的門戶被強行打開,資本主義國家加緊了對中國進行侵略的進程,基督教的傳入已達到肆無忌憚的程度。不僅如此,歐洲僑民也紛紛移居我國,各地教會、學校不斷興辦,從客觀上起到了強制性傳播西洋音樂的作用。
二、內容
在宗教的傳播中,吟唱贊美詩是不可缺少的一項活動。因此,教會的贊美詩、歐洲資產階級在社交活動中和音樂小品包括一些初級鋼琴的作品隨之傳入我國。在樂譜方面,主要有不同時期來華傳教的傳教士們編印出版的各種宗教“圣詩譜”。
歐洲樂器和器樂作品的大量傳入是在20世紀前后,在此基礎上我國出現(xiàn)了用西洋樂器組成的管弦樂隊。如管弦樂隊、軍樂隊。
二十世紀初,簧風琴開始在我國的學校和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出現(xiàn)了專供中國人學習使用的風琴教科書。這一時期,鋼琴也開始在中國流行,并在一些師范學校、教會學校和某些私人的教學中使用,并出現(xiàn)了鋼琴譜;我國學校教育中也開始注意了對中西音樂的學習。如1900年南京兩江師范學校開辦就聘請了日本教師教授音樂課;1902、1903年,清廷頒布和重訂學堂章程,對在新學堂中設置“樂歌”課予以認可,“新式學堂”紛紛建立,逐漸普遍開設了“樂歌”課。同時,各種撰譯、編印介紹西洋音樂和新歌曲的書譜刊物陸續(xù)刊發(fā);1906年,清政府頒布的《女子小學堂章程中正式把音樂列入了“隨意科”;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政府又明令規(guī)定“樂歌”課為中小學校的必修課,并提出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學校唱歌逐漸成為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種新風尚。教育部通令將“學堂”改稱“學!。而這時的音樂課,小學叫作“唱歌”,中學、師范學校仍稱“樂歌”。教育部公布的《中學校令實施細則》中規(guī)定了中學開設“樂歌”一課,每周1學時,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把音樂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隨著西洋音樂的傳入,作為音樂傳播媒介的手搖臘簡唱機也傳入我國。
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一些音樂社團,如1914年前后,曾志忞等人曾在北京創(chuàng)辦“中西音樂會”;1916年,“北京大學音樂團”(1919年改組為“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會長蔡元培,會員共有三十多人!氨贝笠魳费芯繒庇1920年在北大創(chuàng)刊《音樂雜志》,這是我國最早出版的音樂雜志,它為“五·.四”以后新式音樂社團期刊的大量出現(xiàn)和發(fā)行提供了先例。
這一時期,我國開始出現(xiàn)由中國人或外國人舉辦的“音樂會”,我國的音樂家也開始學習歐洲的作曲理論,并進行創(chuàng)作的嘗試。
三、意義
近代西洋音樂的傳入,對我國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大致有二:
1.它向我國介紹了西洋音樂的理論、體裁,擴大了中國人民的音樂視野;
2.我國的音樂家學習和運用了西洋音樂理論和技術,在發(fā)掘、整理我國豐富民間音樂寶藏等方面作出了許多有益的工作,許多反帝、反封建為內容的優(yōu)秀作品在這種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從客觀上為新民主主義音樂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準備了條件。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