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學習鋼琴的時候都會問一個問題,我孩子啥時候能考級啊,我覺得練的可以了,想換個曲子練這些問題,這個時候家長要明確讓孩子學琴的目的:是讓孩子通過學琴陶冶性情、增加藝術(shù)修養(yǎng)、多點生活情趣呢?還是想讓孩子走專業(yè)道路,長大后成為演奏家呢?不管出于哪種目的,家長都不要急于求成。不少家長在孩子學琴之初就問老師:“我們家孩子什么時候能參加器樂比賽呀?學一年能考出三級或五級嗎?我同事家那孩子剛學8個月就要考三級了------”在這樣的壓力下,琴童能不厭煩學琴嗎?
父母不要讓自已的虛榮心過多地摻雜到孩子學琴中去.考級只是一把衡量琴童學琴進展的尺子,時間長了可以拿出來量一下,天天圍著標尺轉(zhuǎn),難免要犯拔苗助長的錯。今天小編給大家說下學鋼琴的四點建議,希望學琴的家長能夠有所收獲.
不管學什么樂器,其學習進度和內(nèi)容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循序漸進。有很多琴童在父母功利和攀比心態(tài)的引導下,以考級教材為主,天天為了考級而練琴,練習內(nèi)容以規(guī)定的音階、練習曲、復調(diào)、大型樂曲為主。不管是手指的技術(shù)性,還是曲子的音樂性都是畸形發(fā)展,知識結(jié)構(gòu)不系統(tǒng)、不完整、遇到的就學一下,沒遇到的就成為盲點。這樣的琴童是得不到長足發(fā)展的!剛開始學琴應以打好基礎(chǔ)為主,等到琴童的手指條件和綜合素養(yǎng)達到相應的程度,自然就會出成績。
事實證明,學琴之初,很多琴童的興趣都是呈波浪型的,有巔峰期有低谷期。當孩子遇到喜歡的曲子、技術(shù)難度又適合時,就會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地練琴,且陶醉其中,當孩子遇到“不好聽”的或是技術(shù)要求超出能力所及的曲子時,就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不能專心練琴,甚至退縮。
此時,家長不要陪著孩子唉聲嘆氣或輕言放棄,而要及時鼓勵,講一些知名音樂家小時候的勵志故事給孩子聽,和孩子一起多聽或看示范演奏,找找彈不好的原因,把難點化整為零,一天解決一個,相信琴童很快就能走出興趣低谷。
規(guī)律化練琴,什么都不耽擱
有不少這樣的琴童:悟性很好、接受速度很快,可下次回課時,卻只能勉強彈完,完全不得要領(lǐng)。原來,這類琴童練琴時間很隨意,放學回家后先玩再吃飯、寫作業(yè),臨睡時才想起來還沒練琴,匆忙彈一會兒就算完成任務了;父母應當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表,把自由玩耍、做作業(yè)、練琴的時間劃分并固定下來。
每天練琴的時間固定后,輕易不變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孩子會覺得練琴是一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偶爾不練琴反而會覺得少點什么。長期堅持,興趣就會變成習慣,而當習慣成自然時,量的積累到質(zhì)的轉(zhuǎn)變就會變得輕松起來。
營造良好的學琴環(huán)境
環(huán)境造就人,這已是一個爭的事實。家長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有序、溫馨和睦的家庭環(huán)境。一些家長忙于生意或事業(yè),即便在家也是電話不停、朋友不斷,對孩子只有一句:“快去練琴”,在這種得不到切實的重視,沒有安全感的環(huán)境下成長,琴童是無法安心、投入地練琴的,彈出來曲子也是急急忙忙、毛毛燥燥、毫無樂感可言。
家長熱愛音樂,才能感染孩子。學琴之初,對音樂一竅不通的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學,這樣不僅能和孩子一起學習基本的彈奏常識和樂理知識,還能給予孩子幫助。孩子彈錯,家長也能聽出點門道來。平時,可一起搜集并欣賞一些易懂的或目前正在彈奏的曲子,增加親子之間的共同語言。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