鐃
鐃,又稱為鉦和執(zhí)鐘,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鐃的歷史
商周的鐃不單用于軍旅,且可用于祭祀和宴樂。殷墟婦好墓出土有五柄成組合的鐃,這是至今發(fā)現(xiàn)鐃組合的最高數(shù)字,是為宮廷使用的樂器!端问贰x衛(wèi)志》和《遼史·樂志》載,北宋和遼時,鐃曾用于皇帝儀仗中的鼓吹樂里。當(dāng)時佛教所用銅鈸稱為鐃,宋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銅鐃,浮屠氏所用浮漚器,小而聲清,世俗謂之鐃,其名雖與四金之鐃同,其實異”。(宋代《樂書》所載“銅鐃”條同此)。浮屠,梵文佛陀之譯名。這種鐃不是《周禮》所載金鐃或西周以來植鳴的大型銅鐃或編鐃。明、清兩代,鐃已用于地方戲曲伴奏,清人李斗《揚州畫舫錄》載,昆曲伴奏曾用大鐃。
不為人知的中國民樂器—鑼
不為人知的中國民樂器—蘆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