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制結構
鼓框用桑木制作,呈扁圓形,單面蒙以羊皮、小馬皮或驢皮,鼓框內側綴有三十余枚小鐵環(huán)。自本世紀50年代以后,達卜還多用蟒皮蒙面,使發(fā)音清脆響亮。在維吾爾族民間,達卜規(guī)格不一,一般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者鼓面直徑44厘米~52厘米、鼓框高5厘米~5.5厘米;中者鼓面直徑32厘米~40厘米、鼓框高4厘米~4.5厘米;小者鼓面直徑20厘米~ 28厘米、鼓框高3厘米~3.5厘米。維吾爾族民間樂隊合奏或手鼓舞伴奏常用 中型或大型鼓,并可做表演性獨奏;木卡姆伴奏樂隊則常使用小型鼓。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達卜多面,其中有大小兩面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演奏方法
演奏時,雙手虎口托持鼓框,重心在左手上,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擊鼓。由于手指敲擊鼓面的不同部位和力度有別,便可發(fā)出音響各異的“咚”、“噠”之聲,音色千變萬化,表現力極為豐富。搖動鼓身,使小鐵環(huán)撞擊鼓框,也能發(fā)出“沙沙”的音響。達卜由于流傳地區(qū)的不同,而形成特色各異的演奏風格與流派。
現存狀況
傳統(tǒng)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鼓心音、鼓邊音、掌音、指音、挫音和彈音等,奏出的音響高低頓挫,形成豐富的音樂語言。此外,也可將達卜置于兩腿之間,雙手滾奏鼓邊,發(fā)出如鈴的聲音。維吾爾族人民非常喜愛達卜,男女老少都會演奏。在維吾爾族各種形式的器樂合奏和歌舞伴奏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樂器,經常作為領奏樂器使用,并起著協(xié)調樂隊高、中、低音和統(tǒng)一節(jié)奏的指揮作用。除可合奏或伴奏外,還能進行獨奏。達卜音色清脆響亮,聲音力度變化幅度較大,演奏技巧靈活多變,可以起到烘托各種不同樂曲情節(jié)氣氛的作用。獨奏曲有《豐收》等。著名演奏家有阿布力孜·阿克希等。
烏孜別克族的達卜,在外形、制作和奏法上,都與維吾爾族的達卜相似。不論在維吾爾族,還是在烏孜別克族,達卜通常都是由男子演奏。
在天山南北的廣闊大地上,每逢肉孜節(jié)、古爾邦節(jié)、豐收、集會或婚禮喜慶之日,各族人民便敲響手鼓、奏起鼓吹樂,載歌載舞。隨處可以看到人們歡樂的笑容,到處可以聽到動人的達卜聲。
不為人知的中國民樂器—笛老挪
不為人知的中國民樂器—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