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的歷史源流
錄入時間:2011/12/28 14:40: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教程]
南音使用的拍板是由五塊長板形荔木串聯(lián)起來的,其形制與江蘇揚州邗江五代墓出土的拍板一樣,屬擊拍樂器。隋唐時期,拍板已經(jīng)在宮廷宴樂和民間鼓樂中使用。《舊唐書·音樂志》載:“拍板,長闊如手,厚寸余,以韋連之,擊以代抃”。拍板在唐代已列為胡部之樂器,貞觀樂舞圖也有拍板。中唐敦煌樂伎則為四板,永春王建墓石雕的拍板為六板,五代《韓熙載夜宴圖》為六板,而《西方凈土變》則為五板。歷代拍板因使用的目的不同,板的數(shù)量也不一致,一般由三塊、六塊木板組成,最多者九塊。泉州唐代垂拱年間(公元686年)建的開元寺中飛天樂伎的拍板為五板,泉州南宋建的東塔塔座須彌座40幅浮雕中,有幅《天人贊鶴》圖,圖中身著飄帶的天人,一個吹笛,一個雙手按拍著古制六板的南音拍板。泉州南音現(xiàn)在拍板普遍為五板,與大雄寶殿和甘露戒壇木雕的五板拍板一樣,而東塔的石雕拍板直承唐制為六板,開元寺中擁有六板與五板的拍板,也正符合拍板歷史的發(fā)展軌跡。南音拍板的奏法,仍保持唐代演奏方法,演奏者右手握兩塊,左手握三塊,雙手摯拍板,兩手合擊在每小節(jié)的拍子上。
南音的樂譜使用的是工〤譜,與唐高宗時的“樂調”六個字“思、一、六、犯、工、尺”十分相近。譜字右側配上一套完整的琵琶指法和撩拍符號,總稱為南音工〤譜,也稱琵琶指骨譜。南音古譜不同于“古琴譜”、“減字譜”、“半字譜”或“工尺譜”。它的五個譜字,見字知音,五個譜字加上多種升降半音(倍與變),通過“四個管門”產(chǎn)生不同的音列,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音調與色彩,而“四個管門”又可在同一首曲中互相“轉調”,這種曲譜歷史悠久,相當深奧,目前只存在南音中,不見其他樂種使用。
南音的音樂由“指、譜、曲”組成。“指”是一種有詞有譜、有琵琶彈奏法,比較完整的套曲。最著名的五大“指”為《自來生長》、《一紙相思》、《趁賞花燈》、《心曠撥碎》、《為君去時》!白V”為多樂章器樂曲,附有琵琶彈奏法,沒有唱詞,專供樂器演奏,屬標題性音樂。在“譜”中最著名的四大名譜為《四時景》、《梅花操》、《八駿馬》、《百鳥歸巢》。南音的“曲”也稱散曲,只作為聲樂曲演唱,“曲”的數(shù)量有兩千多首,最著名的有《望明月》、《山險峻》、《元宵十五》、《因送哥嫂》、《三更鼓》等,它是晚唐、五代曲子詞以及宋以來詞調音樂的延續(xù),是存留至今的中國古代藝術歌曲。
南音典籍大多散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際著名漢學家、英國牛津大學教授龍彼得先生分別在英國和德國發(fā)現(xiàn)了三種明代刊行的閩南戲曲弦管選集,是迄今所發(fā)現(xiàn)的刊刻最早的弦管選本。龍彼得先生用英文寫成了《古代閩南戲曲與弦管——明刊三種選本之研究》長篇論文,1992年5月,連同三種明刊本的書影匯編在一起,出版了《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一書,1993年,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在中國大陸翻譯出版了這部重要的歷史文獻。這三種明刊本都是用當時或更早期的閩南方言寫成的(除兩出保留大量官話的折戲之外),共收錄了十八個折子戲和二百七十二首弦管曲詞,保存了晉唐以來的大量音樂歷史信息。
作為活態(tài)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南音古老的歷史源流值得我們繼續(xù)探求,而無論是民間傳承,還是泉州師院南音本科班的學校傳承,在這延續(xù)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對南音古老傳統(tǒng)的尊崇與敬畏,則尤其重要。(來源:光明日報/作者:王珊)
(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