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愛樂樂團-樂團成員
切利畢達克在1979年成為新的音樂總監(jiān)。樂團的第三個黃金時代便從此開始了。
切利畢達克常常會以超乎他人幾倍的時間去對一部作品精雕細琢,并且樂此不疲,堅持每套曲目12到18次的異于常理的排練時間,因而只有少數廣播交響樂團才能夠接受這樣的條件。在排練中,會將演奏家搞到疲憊之至的感覺中,只有達到了音樂表現上的最大限度才能結束,對于演奏像對于數字一樣要求精確,一絲不茍。切利華達克還強烈地反對唱片錄音,認為真正活的音樂只能到音樂廳的現場去尋找,唱片只不過是幻影而已。對于音樂會的數量,也盡可能將其減少到最低限度。1984年首度在美國登臺,指揮的卻是一個由音樂學院師生組成的管弦樂團。
切利畢達克指揮下的慕尼黑愛樂樂團有了不同凡響的進步,已濟身于國際一流樂團的行列中,其樸素無華的聲音雖然在色彩上令人稍感黯淡,但卻能恰如其分地體現布魯克納和勃拉姆斯之類作曲家音樂中的特殊氣質。
晚年的切利畢達克在音樂上經常沉而于完全自我的感覺中,在速度和線條上不受任何拘束,如入無人之境。
在84歲高齡之際,與慕尼黑愛樂樂團合作了17個年頭的切利畢達克終于撒手而去。但慕尼黑愛樂樂團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