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海外傳播
梅庵琴派在琴壇蔚為大國,而在海外的拓荒之功,被學者謝孝蘋稱為是中國古琴史上的豐碑。這一過程,是由現(xiàn)今可考的徐立孫最早的弟子吳宗漢來完成的。
1950年下半年,吳宗漢與他的太太、也同樣學琴于徐立孫的王憶慈(1915—1999)從上海南下香港,任香港蘇浙公學文史教席,兼任香港音樂院古琴教授,并常應邀至各大專院校及電視臺演奏。其間,他經(jīng)常主持雅集,宣揚梅庵琴學,英國倫敦廣播公司將他香港所彈的《風雷引》灌為唱片,出版發(fā)行。1967年夏,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國樂組聘吳宗漢為古琴教授,吳宗漢、王憶慈于是遷臺定居。
1949年后赴臺的琴人有胡瑩堂、章志蓀等,但他們的活動僅限于少數(shù)人的民間薪傳。吳宗漢作為臺灣最早進入高等學府傳授琴學的琴家,與半個多世紀前中國最早進入高等學府傳授琴學的梅庵琴派開創(chuàng)者王燕卿遙遙呼應,于個人而言固然是開始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絢爛的篇章,同時也打開了梅庵琴史、臺灣琴史嶄新的一頁。
1967—1972年間,先后學琴于吳宗漢、王憶慈的的人有王海燕、呂培原、陶筑生、唐健垣、李楓、王正平等二十余人。經(jīng)過他們的大力倡導,臺灣琴學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了許多重要的古琴傳人與眾多的愛好者,在音樂界與社會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也使梅庵琴學經(jīng)歷了繼二三十年代以來最深遠的一次傳播。將這次較大規(guī)模的傳琴放到廣闊的文化視野中去看,這六年正好處在中國大陸“文革”最為狂熱的階段,古琴等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正面臨著被扼制甚至毀滅的命運,因此,這次傳琴也就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繼絕的意味;具體到梅庵琴派而言,1969年底徐立孫去世,1971年被徐立孫視為衣缽弟子的邵磐世受迫害慘死,南通梅庵琴人活動被迫完全停頓,這時,梅庵琴派的活動中心發(fā)生了歷史上的第二次轉移:從南通轉移到臺灣。
隨著梅庵派古琴藝術的廣泛傳播,直接促成《梅庵琴譜》在香港和臺灣多次翻印。1972年9月,吳宗漢、王憶慈移居美國洛杉磯。他們的家成為美國西部中國國樂愛好者的民間交流中心,經(jīng)常舉辦古琴雅集、以琴為主的音樂會。八十年代初,華盛頓大學教授弗萊德列克·李伯曼(Fredric Lieberman)將《梅庵琴譜》編譯為英文版《中國古琴指南》,并于1983年由華盛頓大學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被譯為外文的古琴琴譜,對古琴藝術在西方的進一步推廣有著不可低估影響與一定的實用價值。
現(xiàn)在臺灣的老一輩古琴家多出于吳宗漢門下,其中尤以王海燕、李楓等人聲望卓著。唐健垣在香港也有著重要的影響。2001年10月,王海燕領銜發(fā)起的紀念吳宗漢教授逝世十周年古琴音樂會在臺北“國家演奏廳”舉行。(文/嚴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