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從網(wǎng)上看到文章說中國文化,私下里也常聽人談?wù)撨@方面的林林總總的話題。依我接觸的情況看,在絕大多數(shù)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踐行中,有兩個重大的價值判斷是很誤國誤人的。
一是“古老”。無論什么,中國人都覺得越古老越好。我們整個國家都以我們是五千年的古國為榮。我可不覺得僅僅古老就值得稱贊。
就拿俗氣一點的古玩收藏來說事吧。我的一位朋友專收古玉并經(jīng)常在倒騰,你若聽他講玉,感覺就是古玉價值高而新玉不值錢。但仔細一想,他所稱贊的古玉之“古”,實際上是說這東西很稀缺。這倒是符合常識的,年代越久損毀越多自然就越稀缺了。稀缺即貴,這也是常識。價值在于稀缺而非古老。不然,比他手里這塊玉更古老的一塊巖石,是不是應該更值錢了呢?那巖石不值錢不是因為不夠古老,而是因為山上比比皆是。
除了稀缺,還有精湛,是考評一件文物的另一個價值依據(jù)。譬如宋版書,同樣是雕版印刷的,肯定比不上隋唐的書古老,甚至也不一定更稀缺,卻更受藏家推崇。為什么?一句話,它這個東西做得好!
第三條價值依據(jù)是這件東西有故事。譬如“光之山鉆石”并非世界上最大的鉆石,但肯定是名氣最大的,因為它曾被鑲嵌到英國女王的王冠上,這就非同尋常了。
如此想來,我對文化的價值判斷是:一,“稀缺”一詞說物品可以,說文化說了也白說,因為不管哪國哪族的文化都有獨特性甚至唯一性,都是稀缺的;二,東西做得好最要緊;三,給好東西加上好故事,就更有文化了。
“古老”本身沒有價值。拿“古老”來給自己扮靚實屬無聊。
第二個對文化的價值誤判是“純粹”,有時也被說成“正宗”。
我先講個故事。大約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位香港文友常來杭州,且每每要拽上我去聽昆曲,由此我認識了某位唱昆曲的朋友。聽過幾場以后,我坦率地告訴兩位朋友我不喜歡昆曲,主要是不喜歡它的音樂配器,小劇場演出通常只有一支竹笛和一架揚琴。兩種樂器的聲音都很尖細,高頻太甚,令人亢奮,時間一久就疲勞了。我建議他們再加一件大提琴,把聲音搞得柔和些。這下可不得了!我的建議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因為這將敗壞昆曲的正宗,敗壞國粹之純粹。
其實,真正懂得“文化”二字含義的人,應該明白,文化哪有純粹的?
就說音樂吧,看看現(xiàn)代西洋音樂管弦樂隊的組成,小提琴出自意大利,長笛由德國人發(fā)明,圓號是法國的首創(chuàng),三角鐵由土耳其傳入……這樣一件件的來自各國各民族的樂器如涓涓細流逐漸匯聚到現(xiàn)代管弦樂隊,由此構(gòu)成西方音樂史或音樂文化的最重要也是最輝煌的成果。經(jīng)過歷史長河的淘汰,許多樂曲現(xiàn)在沒人演奏了,但博采眾長、依據(jù)怎么好聽怎么弄的管弦樂隊這一音樂演出的形式架構(gòu)卻保留至今。每一件樂器都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改進,每一個改進都是為了聲音更好聽、演奏更容易精準把握。這是個“純粹”的過程嗎?
再看看中國自己的民樂隊,從來就不純粹。胡琴出自“胡人”之手,揚琴是從波斯傳入……
以音樂論,“純粹”、“正宗”是價值嗎?錯了,好聽才是價值!由兩個以上的聲音同時發(fā)出來的,比單一聲音顯然不夠純粹的和聲(harmony),才是最高境界。
真正懂得文化的學者,起碼應該知道,文化若是有生命力的,是活的,它就一定是變化不拘的,一定不會被框死在某些教條中,也因此一定不會是多么純粹的。即使是最最原始、最不受外來影響的土著部落的儀式,也會因為主持者和參與者代代更替,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有些變化的差異,哪里能夠“純粹”得了?
我們也可以反過來問問,為什么中國有那么多“非遺“瀕臨滅絕?是不是因為一味追求純粹、正宗,拒絕保持活力與時俱進,“反誤了卿卿性命”?(來源:錢江晚報 )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