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兩首琵琶樂曲描繪的是同一歷史題材,即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爭斗五年之后,在垓下決一死戰(zhàn)時的壯烈場景。由于這兩首琵琶曲表現(xiàn)的是同一歷史題材,在民間傳承中,便逐漸附會為有類似一致的情節(jié)性描述標題,以表述戰(zhàn)爭事件的過程。
如《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各段小標題對比。
《十面埋伏》 |
《霸王卸甲》 |
1、 列營 |
1、營鼓 |
2、 吹打 |
2、升帳 |
3、 點將 |
3、點將(一) |
4、 排陣 |
4、整隊 |
5、 走隊 |
5、點將(二) |
6、 埋伏 |
6、出陣(一) |
7、 雞鳴山小戰(zhàn) |
7、出陣(二) |
8、 九里山大戰(zhàn) |
8、接戰(zhàn) |
9、 項王敗陣 |
9、垓下酣戰(zhàn) |
10、 烏江自刎 |
10、楚歌 |
11、 眾軍奏凱 |
11、別姬 |
12、 諸將爭功 |
12、鼓角甲聲 |
13、 得勝回營 |
13、出圍 |
14、追兵 |
|
15、逐騎 |
|
16、眾軍歸里 |
|
若將兩首琵琶古曲所表現(xiàn)的音樂內含與意境相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各自存在的藝術個性與表現(xiàn)手法上的特點。《十面埋伏》側重于漢劉邦的立場,描述了漢軍用十面埋伏陣法擊敗楚軍這一歷史事實集中概括而成;《霸王卸甲》則描繪了楚霸王項羽在這一歷史性的決戰(zhàn)中的悲壯結局。
首先,兩首樂曲的序部,就已揭示了樂曲主題思想的不同側重。
《十面埋伏》的序部"列營"。在藝術上以高度概括、洗煉的手法,抓住了戰(zhàn)場上特有的戰(zhàn)鼓聲與號角聲,并使這種音調典型化,造成異常緊張森嚴的戰(zhàn)爭氣氛。戰(zhàn)鼓節(jié)奏由慢到快,號角聲安排在高音區(qū),旋律骨干音的四度跳進代表著中國古代號角的特色,音調高亢明亮,富于戰(zhàn)斗性。樂曲一開始就把一幅戰(zhàn)鼓雷鳴、旌旗林立、刀光劍影的壯烈古戰(zhàn)場畫面,展現(xiàn)在聽眾面前。
《霸王卸甲》的序部"營鼓"。一開始就是深情低沉而壯烈的,在琵琶的低音區(qū),緩慢、朦朧的鼓聲和斷斷續(xù)續(xù)的號角聲,預示著這場戰(zhàn)爭對于項羽來講是悲劇性的結局。與《十面埋伏》"列營"中的高亢、尖銳、明亮的鼓聲、號角聲,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次,在全曲布局與意境表述方面,兩首樂曲亦有各自不同的側重。
《十面埋伏》第二大段是全曲中心部分,它包括"埋伏""小戰(zhàn)""大戰(zhàn)"三個小段。在藝術安排上突出的特點是:音樂發(fā)展很有層次。"埋伏"在情緒上為"大戰(zhàn)"作了準備,"埋伏"時的緊張、寂靜氣氛,更烘托出"大戰(zhàn)"場面的喧囂激烈。"小戰(zhàn)"是"大戰(zhàn)"的前奏,這樣使全曲高潮"大戰(zhàn)"出現(xiàn)有層次、有步驟,通過"埋伏""小戰(zhàn)"矛盾逐步激化。特別在吶喊前出現(xiàn)"簫聲",音樂旋律的節(jié)奏、手法、情緒突然變化,使"吶喊"的出現(xiàn)更為鏗鏘有力,更具有激烈的戰(zhàn)斗氣息。在寫作手法上,突出地運用了琵琶武曲各種特殊演奏技巧,是琵琶古曲集武曲技法之大成者。
《霸王卸甲》一曲表現(xiàn)的是在垓下決戰(zhàn)中,西楚霸王項羽的敗北。全曲除"營鼓"外,基本上是一個主題的"匯組指法"變奏。描述項羽性格的主題原型呈示在第2段"升帳"。"升帳"速度從容緩慢,節(jié)奏平穩(wěn),但往往在弱拍上的掃弦造成強烈的切分感,富于棱角,旋律線起伏不大,配合旋律中宮、羽調式的交替和左手推拉技法的運用,使主題旋律鏗鏘頓挫,悲壯有力,表現(xiàn)出項羽"力撥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壯烈、豪邁氣概。
對項羽另一個側面的刻劃在"別姬"。"別姬"一段旋律雖然不長,但音調悲切纏綿,旋律線由上向下流動,有如哭泣,感人肺腑。特別是"鼓角甲聲"的出現(xiàn),加速了悲劇性的發(fā)展。"別姬"主要用輪指演奏,精巧的技法,含蓄內在,情深意濃,獨具其功。
總的來講,《十面埋伏》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反映古代重大歷史題材時,抓住了典型時間、典型環(huán)境,在描寫楚漢相爭這一歷史特定背景時,選擇了最有代表意義的垓下決戰(zhàn)的場面,在表現(xiàn)垓下大戰(zhàn)中又突出了吶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對漢軍這一進攻者、追擊者、勝利者生龍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現(xiàn)出古代戰(zhàn)場上激烈壯觀的場景。
《霸王卸甲》一曲,在寫實性、敘事性很強的琵琶武曲中,特別側重了內在情意的表現(xiàn)。從全曲的三個主要段落"營鼓""升帳""別姬"來看,樂曲的著重點不是對垓下大戰(zhàn)過程的描繪,而是在垓下大戰(zhàn)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背景下,從不同側面揭示與刻劃了項羽的精神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