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晚上,在香港簇新的九龍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多位對南音與粵樂懷有深刻感情的音樂人展現(xiàn)了一場“南音粵樂薪傳——吳詠梅博士紀(jì)念音樂會”。人稱“梅姨”的吳詠梅,在她89載的人生中,對廣東音樂,尤其是南音的推廣與傳承有著重大貢獻,2013年8月獲國家文化局頒發(fā)“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南音說唱代表性傳承人”,同年11月獲香港嶺南大學(xué)頒授榮譽人文學(xué)博士學(xué)位,備受尊崇。
這場音樂會,由“梅姨”生前好友,包括民族音樂學(xué)者余少華、胡琴演奏家杜泳、琵琶演奏家何耿明、古箏演奏家陳國輝等攜手合樂。為了突顯音樂會“薪傳”的意義,多位青年演奏家也在臺上奏樂拍和,曾得到“梅姨”指導(dǎo)的青年南音唱家梁凱莉演唱《孤飛雁》和《嘆五更》選段,音樂會還力邀縱橫粵劇圈數(shù)十年的“萬能泰斗”阮兆輝登場,演繹南音名段《男燒衣》和《霸王別姬》。
民間音樂的生命力,在于貼近人民的生活,也就是“接地氣”。數(shù)首粵樂名曲《流水行云》、《楊翠喜》、《鳳凰臺》等都讓筆者有這種感覺,有一點“集體回憶”的味道。也許這些演奏在技術(shù)上未必能及職業(yè)演奏家般精準(zhǔn),但民間音樂的“道”就在于此。
阮兆輝的精湛演繹固然是全場焦點。他的《男燒衣》聲腔老練精純,揮灑自如,《霸王別姬》的大起大落更牽動著觀眾情緒,聲情并茂,深得說唱音樂之精髓;土生土長的青年胡琴演奏家陳璧沁的表現(xiàn)也令人眼前一亮,她的南音拍和有板有眼,運弓相當(dāng)綿密,緊貼唱者的唱腔,法度有致,梁凱莉的演唱也是一絲不茍,可見香港這門說唱藝術(shù)后繼有人。
音樂會的主題和節(jié)目安排都頗具心思,在正式演出前播放“梅姨”以舊揚琴演奏的《孔雀開屏》遺音更是別出心裁。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是一個全新為粵劇表演量身定造的劇場,整體環(huán)境尚算不錯,但舞臺的音響效果并不理想。在加奏的《平湖秋月》,簫的擴音異常突出,幾乎掩蓋了小樂隊的聲音,甚為突兀。筆者感覺這場音樂會是一場音樂雅聚多于舞臺表演,臺上眾人的演奏和演唱都是較為輕松自在。如此隨意閑適的氣氛,若能與臺下觀眾有更接近的距離,雙方的互動會更加良好。 。ㄒ魳分軋螅顐ソ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