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本地學阮的人寥寥無幾,阮作為華族樂器,在大樂隊里也一直處于邊緣狀態(tài),沒有人認為它上得了獨奏的臺面,更別說組織一個阮樂團。
10年后阮在新加坡的普及度令人刮目相看,演典的水平也日益提高,形式百花齊放,不僅在獨奏的殿堂上極為亮眼,重奏及合奏也發(fā)展出令人驚嘆的規(guī)模。這一切,都和丁曉燕的努力脫離不了關(guān)系。
畢業(yè)于西安音樂學院的丁曉燕是阮演奏家,1993年應星海藝術(shù)研究會的邀請,來新舉行“阮之夜”獨奏音樂會,當時就對新加坡留下深刻印象。“我覺得這里的人對學習華樂器有極大的熱忱,學校、家長和政府的支持度也高,這給我很大的沖擊!
尋找自己的藝術(shù)天地
兩年后,丁曉燕只身一人又來到新加坡,這次她決定不走了,她說:“想在這里播種施肥,直覺這里能找到我的藝術(shù)天地!
說到做到,同年7月,丁曉燕以先行者的遠見和魄力,成立了淡濱尼阮族樂團(前身為淡濱尼東民眾俱樂部阮族樂團)。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阮族樂團,不但開風氣之先,對后來其他類似樂團的成立,也起到一定的影響和激勵作用。
樂團初成立的時候,人丁單薄,只有7個團員,大家對阮感到陌生,學習興趣也不濃。但丁曉燕沒有氣餒,她到處舉辦講座,把阮樂器推廣到校園、社區(qū),從零起步耐心教導學員,一個、兩個、十個、二十個……現(xiàn)在丁曉燕桃李成林,淡濱尼阮族樂團也日益壯大,現(xiàn)有團員30多人,成立以來舉行過上百場演出,水平之離、訓練之有素,都叫人留下深刻印象。
累積阮樂團曲目
以單一的阮樂器組成樂團,這樣的形式在當時的華樂壇前所未有,登高望遠的丁曉燕卻認為阮既有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低音阮之分,把它們組合起來,便有了寬廣的音域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
“這是一塊未經(jīng)發(fā)掘的處女地。當時我想,只要努力開荒,必定能有所成就!
要發(fā)展阮樂團,作品是關(guān)鍵。丁曉燕每次回中國總是想盡辦法,通過各種關(guān)系,情商作曲家為阮樂團作曲,至今積累曲目近百首,為阮族世界留下一批、寶貴的音樂文獻。
一路走來的腳印
本地今天有如此蓬勃的阮樂發(fā)展,一路走來都有丁曉燕的腳印,過程中她無數(shù)次碰壁,個中艱苦不為外人道。
能夠堅持到今天,丁曉燕說是因為她摯愛阮樂器:“很多人勸過我放棄,認為搞阮樂只會餓死,但我堅信有熱情就能燃燒一切。
“現(xiàn)在看到阮樂器從伴奏樂器發(fā)展到獨奏樂器;從弱勢樂器發(fā)展到強勢樂器,每年有數(shù)以千計的學生學阮,演奏水平也逐年提高,我真的覺得好高興,因為我直接參與了阮樂器在新加坡的發(fā)展,慶幸我付出的心血沒有白費。”
豐收10年
今年是淡濱尼阮族樂團的豐收10年,為慶祝這特別的日子,丁曉燕發(fā)動百多名學生呈獻“阮韻情緣”音樂會。
音樂會請來丁曉燕的老師寧勇教授和中國著名阮演奏家林吉良教授,以及沈陽音樂學院、大連音樂舞蹈學校和廣州華南師范大學的師生,連同淡濱尼阮族樂團和南洋女中、華僑中學、思勵中學、育英中學、義安中學和云海中學的學生同臺奏樂,形式多樣,有獨奏、二重奏、五重奏、十重奏、小合奏和百人大合奏,由丁曉燕指揮。
音樂會呈獻的曲目有《瑪依拉變奏曲》《關(guān)中行》《異想天開》《絲路駝鈴》等,另外還委約本地、中國、西班牙和馬來西亞作曲家譜寫新作《拾得頌》《竹莢魚》《馬來舞曲》《月下踏歌》及“Singapore Sling"。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