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3點,由中央民族樂團、黔東南州歌舞團、從江縣人民政府聯(lián)袂打造侗族大歌音樂詩劇《行歌坐月》,在桂林漓江劇院傾情上演。
《行歌坐月》根據(jù)在貴州侗族地區(qū)廣泛流傳的民間文學故事《珠郎娘美》改編創(chuàng)作。劇情通過講述故事主人公珠郎與娘美勇于沖破封建傳統(tǒng)束縛不畏強權追求婚姻自由的經歷;由世界級非遺“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珠郎娘美”與被稱為“國樂”的中國民族管弦樂首度牽手,將民樂與侗族音樂融為一體,以全新的藝術手法向觀眾呈現(xiàn)了侗族傳說里珠郎與娘美的傳奇愛情故事。
該劇演出時長一個半小時,分為“青梅竹馬”“行歌坐月”“惡斷姻緣”和“大愛如歌”四個劇幕,演出當日,劇院現(xiàn)場座無虛席,《行歌坐月》演出的一個半小時里,觀眾席上不時爆發(fā)出陣陣掌聲。尤其是“珠郎”“娘美”和“銀宜”三位演員的精彩表演更是讓觀眾大為贊嘆;在該音樂劇謝幕時,更不時有熱情觀眾向三位主演送上鮮花。
侗族大歌,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是在黔東南州侗族地區(qū)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有“天籟之音”的美稱,被譽為“清泉閃光之音樂”。 2009年9月侗族大歌被列入聯(lián)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音樂詩劇《行歌坐月》用國樂與侗族大歌創(chuàng)新融合這一立體生動形象來解讀、詮釋、記憶、保護和傳播侗族音樂文化,更是一次將歷史文化遺存進行藝術手段的大膽創(chuàng)新,更是全面展現(xiàn)、記載和活化侗族音樂的藝術精品工程,也將國樂與侗族音樂和侗族的服飾、習俗等特色融為一體。
180多人的演出團隊中,有80高齡的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有年僅7歲的侗族兒童,有長期在田間勞作的小黃村侗族村民,有從江縣藝術團的專業(yè)歌手,有黔東南州歌舞團的專業(yè)演員,更有中央民族樂團的團長席強親自帶隊,七十人的樂隊,六十人的侗族大歌表演隊,四十人的合唱隊;以一臺有內容、有故事、有情節(jié)的劇目為載體,全面展現(xiàn)侗族大歌的獨特魅力。以“乘貴廣高鐵,去行歌坐月”為主題,分別在貴陽、凱里 、從江縣、桂林幾個城市地區(qū),沿貴廣高鐵一路演下去,18日將亮相廣州。此后該劇還將相繼在杭州、上海、武漢、長沙、成都、重慶等城市巡演,將為各地觀眾帶來對民族音樂的嶄新演繹。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