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專訪:要培養(yǎng)觀眾審美而不是迎合觀眾
這是一場用朗誦和歌聲詮釋詩詞之美的音樂會。記者獲悉,“風雅頌”范曾詩詞藝術歌曲廖昌永獨唱音樂會將于9月15日在廣州大劇院歌劇廳舉行。音樂會以范曾詩詞作為歌詞,徐沛東、趙季平、孟衛(wèi)東、印青、關峽等作曲家作曲,由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廖昌永演唱。音樂會還邀請了趙忠祥、喬榛、瞿弦和、溫玉娟、徐敏、廣州青年藝術家杜偉等現(xiàn)場朗誦,廣州交響樂團演奏。前晚,廖昌永在廣州接受媒體專訪。談及這場音樂會,他透露,演唱方式跟唱通俗歌曲很不一樣,會根據(jù)詩詞的韻律而變化,讓觀眾充分感受中國文字的語言美、韻律美。
做音樂會,就要做“良心產品”
廣州日報:您大概有十年沒來廣州做專場音樂會,這是什么原因呢?
廖昌永:這幾年一直沒想好。選題沒選好,心理也沒準備好,如果拿半生不熟的作品給觀眾,對我自己和觀眾都不是很負責任。我一直想做良心產品,希望音樂會質量好,每做一場音樂會對觀眾有個交代。
廣州日報:這些年您唱西洋歌劇比較多,《風雅頌》是很中國風的歌曲。在不同風格作品中您的取舍是怎樣的?
廖昌永:歌劇是我們經常唱的,但我骨子里是很中國的。在歐洲做巡回演出時,我的每一場音樂會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中國作品。我們在國外演出時,演員之間會交流,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國家的音樂家都以推廣自己國家的音樂作品為己任。大家在一起唱歌,除了歌劇,每個人都會唱自己國家的歌,當時給我們的感受很深。另外,我們音樂學院每次開演唱會和考試,一定是一中一外,對中國作品和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都是非常重視的。
廣州日報:這次為什么會選擇把《風雅頌》帶到廣州來?
廖昌永:制作《風雅頌》是一種觀念的轉變。以前我們做音樂會的時候覺得這是我們音樂家的事情,但是《風雅頌》是根據(jù)范曾先生的詩詞來創(chuàng)作的,相當于命題作文來作曲。而且這個作品還需要配合范曾先生的畫展、賦、散文等,觀眾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國的語言美、韻律美。
廣州日報:這部作品曾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有過表演,這次搬到廣州,有什么不一樣的設計嗎?
廖昌永:曲目保持一致,但朗誦的部分會根據(jù)不同場次做一些調整。每次在不同地方演出,朗誦的藝術家會有一些變動,比如這次我們到廣州來,會邀請當?shù)氐乃囆g家,加入當?shù)氐脑。此外交響樂團也在換,這次就是跟廣交合作。
繪畫書法藝術跟音樂有很多相通之處
廣州日報:創(chuàng)作上您是怎么把詩詞、書法、繪畫和音樂融合在一起的?演唱時跟別的音樂會有什么不一樣?
廖昌永:藝術歌曲是音樂和詩歌的高度融合,它跟一般的抒情歌曲不太一樣。藝術歌曲的文學性很高,音樂作品和詩詞作品高度融合,寫這樣的作品的時候,我們的音樂、配器、和聲變化,都要跟語言和意境非常貼切,很講究。唱這樣的作品,我們就不可以很隨意。演唱者要了解意境、音色變化、強弱對比、緩急等,要根據(jù)詩詞的韻律而變化。所以為什么我們愿意跟樂團一起唱,面對不同觀眾、不同心境,音樂是由心而動的。我在廣州唱和北京唱,可能會稍微不同,因為當時的情緒不一樣,見到的觀眾不一樣,這是音樂的奇妙之處。
廣州日報:聽說您現(xiàn)在也是一位丹青高手,演唱中怎么抒發(fā)書畫情懷?
廖昌永:丹青高手不敢當,我是業(yè)余的。學習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書畫學習對我的音樂藝術是有幫助的。繪畫書法藝術跟音樂有很多相通之處,都講究線條,講究墨分五色。音樂是音與音的連接,繪畫是點與點的連接。音樂的輕重緩急,就跟畫畫的遠近陰陽很相似。包括古法用筆,就跟音樂講究氣息一樣。學習了繪畫之后,我覺得歌唱會有畫面感,唱著唱著畫面就出來了。
新專輯唱的全是女聲作品
廣州日報:聽說您在籌備自己的最新專輯,計劃做怎樣的作品?
廖昌永:新專輯要向經典致敬,爭取在9月推出。這張專輯是大反串,唱的全是女聲作品,比如《天路》《遠情》等。
廣州日報:為什么會想到反串?
廖昌永:西洋作品幾百年來無數(shù)人來唱,只要是歌曲,男的女的都在唱,但我們的作品好像就是約定俗成的,這是女聲就只有女歌手唱,這種表現(xiàn)方式比較單一。這些年很多人批評民歌“千人一面”,其實是欣賞習慣的問題。包括觀眾,只要你跟原唱不一樣就不接受。但這種方式對于音樂作品的傳唱來講就太單一了,對演唱者來說,每個人對歌曲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詮釋,所以我特地選了一些反差極大的歌曲,民族的、女聲的、美聲的,用男中音來唱。從聲音上、從歌曲的詮釋上、從配器上,都有不一樣,給觀眾更多的欣賞機會。
廣州日報:但您也說,這是觀眾欣賞習慣,他們可能不一定接受新的變化。
廖昌永:機會多了,觀眾或許就會接受。而且,這個嘗試的建立基礎是每個音樂家在做自己音樂作品的時候,一定是用心做的。配器,是不是跟以前不一樣;音樂風格,是不是能夠堅守——比如唱西北民歌,就不能唱成東北風格。堅持風格的同時,我們要加入個人情感、對作品的理解。跟原唱相比,我的吐字、歌唱習慣可能都不一樣。觀眾在聽的時候,慢慢也會有自己的理解——我們要培養(yǎng)跟觀眾一起的共同成長,而不是迎合他們的審美。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