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琴誕生記·2018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jié)帶你識名琴
如同各派武林高手各持不同兵刃,對于演奏家來說,他們使用的樂器也至關重要。被稱為“樂器之后”的小提琴,常在演奏家們繁復高超的演奏技巧之下,流淌出如泣如訴的美妙音色,而創(chuàng)造出這天籟之音的,還有舞臺之下辛勤勞作的制琴師們。17-18世紀的意大利,曾出現過一批偉大的制琴師,最著名的是阿瑪蒂、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利三大制琴家族。他們制作的提琴能奏出微妙、甜美但擁有足夠力度感、猶如鉆石般閃亮的音色,每把名琴都有獨一無二的音色和魅力,演奏家可以隨心所欲地在琴上表現出對色彩、聲音和感情方面的細微處理。因此,這些名琴一直被提琴演奏家和收藏家所鐘愛和推崇,這些古老名琴的價值一直在上升,無論是怎樣“性格”的小提琴,只要是這些制琴大師親手制作的,都是價值連城。
妙趣橫生的“尋琴之旅——名琴誕生記”對談活動
2018國家大劇院五月音樂節(jié)以小提琴為主題,在5月9日至26日期間廣邀國內外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名家們在18場音樂會中帶著各自的“看家寶貝”登臺大劇院,薈萃成為璀璨奪目的“名琴大觀園”,令觀眾大開眼界。五月音樂節(jié)期間,提琴制作大師/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鄭荃、五月音樂節(jié)藝術總監(jiān)/小提琴家呂思清與北京音樂臺主持人谷悅,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一場妙趣橫生的“尋琴之旅——名琴誕生記”對談活動。為國家大劇院的會員和媒體們深度講解了小提琴制作過程、歷史名琴的故事與特點、小提琴家與名琴的情緣。
提琴制作大師鄭荃
談及小提琴的制作,提琴制作大師鄭荃說:“對小提琴不太了解的人,或許會覺得每把琴都差不多,外觀上看,無非是偏紅些或偏黃些。其實,每把小提琴之間有很大的差別,世界上沒有兩把一模一樣的琴,因為沒有兩塊木材是一樣的,木材有老的、嫩的、朝南長的、朝北長的,發(fā)出的聲音都不同。制琴師們往往先在腦海里預設出自己想要的聲音,然后去尋找這塊木頭,再通過自己的設計來實現,其中的每一步細節(jié)都會影響到整體的效果。每一把琴都體現著制琴師的創(chuàng)作思路,如同畫家作畫,他們不會畫出一幅好的畫后再畫一幅一模一樣的,每幅畫都有不同的創(chuàng)作動機。”鄭荃為大家介紹了制作小提琴的主要木材云杉,并以豐富的圖片詳解了制作小提琴的過程,包含模具、側板、襯條、輪廓、背板、面板、刻線、琴頭、琴弦、肩鈕、刷漆等環(huán)節(jié)。
呂思清使用三把名琴演奏,讓大家近距離感受到古今名琴的魅力
關于名琴,鄭荃與呂思清談論:“通常所說的名琴有兩種,一種是名家制作的,一種是名家拉的。演奏過這把琴的演奏家,了這把提琴的歷史。許多小提琴都有自己的名字,有的是以制作家命名的,有的以演奏家命名的。”例如,呂思清曾使用過的1742年的瓜奈利,以“維尼亞夫斯基”命名,因為維尼亞夫斯基生前用過這把琴。劉宵使用的1727年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杜龐將軍”,曾經在18世紀末由酷愛音樂的法國政治家皮埃爾•杜龐購買,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也有些是以其特征命名,例如說帕格尼尼的“大炮”,因為聲音雄壯像“大炮”般而命名。陳曦曾使用的斯特拉迪瓦里“紅寶石”,因為漆的顏色像紅寶石而命名。另一方面,名琴之所以成為名琴,也因為它們的身上蘊含著藝術的傳承與精神。制琴是純手工的藝術形式,幾百年前,意大利的克雷莫納是全世界最為領先的制琴小鎮(zhèn),幾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人們對于這種傳統(tǒng)的維護和堅持,讓小提琴制作變成了一門偉大的藝術,這也是現在所稱的工匠精神。意大利的制琴大師們大都是家族式的,祖祖輩輩都在制琴。比如孫子用的一塊木材,爺爺輩就開始曬著了。同時,由于小提琴是有生命、有記憶的,它的聲音會隨著時間和它所經歷的演奏者而改變。呂思清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像紅酒,1982年的拉菲在1985、1986年時并不好喝,30年后它才達到了頂峰。再往后,它的口感也會開始走下坡路!币话亚倬拖褚粋孩子,從誕生到成熟,再走向衰老,這就是它自然“生長”的過程。
除了眾所周知的克雷蒙納外,在意大利古羅馬時代,布雷西亞也是小提琴的發(fā)源地。這兩個城市誕生了許多早期的制琴泰斗,鄭荃為大家詳細講述了雅科布•斯坦納、阿瑪蒂、斯特拉迪瓦里、瓜奈利等制琴家族的歷史傳承及制琴特點。活動現場,呂思清為大家展示了一把瓜奈利名琴、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名琴,鄭荃也帶來了他親手制作的一把名琴,1987年,鄭荃曾憑這把琴獲得了意大利第一屆全國提琴制作比賽小提琴金獎。最后,呂思清使用三把名琴演奏了《愛的憂傷》《愛的歡樂》《愛的致意》,讓大家近距離感受到古今名琴的魅力。
以下是本屆五月音樂節(jié)中部分小提琴家使用的名琴:
呂思清:耶穌•瓜奈利1734年制作的“里奇”(藝術收藏家周先生贊助)
斯特拉迪瓦里“克莉斯比小姐1699”(慈善家李大偉贊助)
陳 曦:彼得•瓜奈利制作1690年制作的“老桑德曼”(周先生贊助)
劉 宵: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1727年制作的“杜龐將軍”(喻基金贊助),這也是中國內地擁有的第一把世界頂級斯特拉迪瓦里琴。
黃 濱:羅杰尼1677(喻基金贊助)
高 參:安德烈亞•阿瑪蒂于1617年制作的“羅伯克維茲親王”
黃蒙拉:Vuillaume 1868
寧 峰:Sam Zygmuntowicz 2017
平夏斯•祖克曼:朱塞佩•瓜奈里•德•耶穌1741
約夏•貝爾:斯特拉迪瓦里 1713年制作的“吉布森-胡伯曼”
法比奧•比昂迪:安德里亞•瓜奈里1686
康珠美:1708年的“前施特勞斯”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
精品視頻課程推薦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擊膜鳴樂器。又稱羊皮鼓。漢稱羌鈴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