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寶卷”傳承人:“念”民俗文化 “唱”孝道善行
天梯山民間寶卷演唱會成員念唱涼州寶眷。
“小時候,一到晚上,村里人便聚集在鄰居李衛(wèi)善家里,架上火爐,打上茯茶,熱乎乎地聽他父親李作柄念唱寶卷!备拭C武威市涼州區(qū)燈山村55歲的涼州寶卷傳承人趙旭峰說,自己和李衛(wèi)善是發(fā)小,所以在耳濡目染中逐漸喜歡上河西寶卷,并拜師河西寶卷(武威卷)國家級傳承人李作柄先生學唱。
涼州(今甘肅武威),六朝古都,西北商埠重鎮(zhèn)。涼州寶卷產生于唐代,成熟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是河西寶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于敦煌變文的一個種類,也就是流傳在涼州地區(qū)的佛教經(jīng)變文或由宋代說經(jīng)而演變成的民間通俗宗教文學,主要分布在天梯山石窟所在的張義山區(qū)及周邊地區(qū)。
“涼州寶卷從總體上分為佛教類、歷史故事類、神話傳說類和寓言類四種類型,內容主要是勸人為善、規(guī)勸孝道、遣責忤逆,有明顯的說教意義。”趙旭峰介紹說,它既包羅了佛教文化、歷史文化、民族風情、地方方言和民俗文學,又綜合了古代小說、戲曲、詩歌、民間小調等多種藝術形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現(xiàn)在村里人大多都在城市打工,有的已經(jīng)在城市里買房定居,還能念唱寶卷的人少之又少。和大多數(shù)農村留守老人一樣,趙旭峰堅守著這片生養(yǎng)他一輩子的土地,同時堅守著對涼州寶卷的熱愛。
在趙旭峰家里,他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個鐵盒,里面整齊地擺放著寶卷抄本。老人拿出其中一本告訴記者說:“這是一本康熙三十三年寶卷《新刻岳山寶卷》,皮子都是羊皮做的,很是珍貴!
當談起如何開始收藏寶卷時,趙旭峰說:“師范畢業(yè)后被分配到鄉(xiāng)村一所小學教書,平時閑暇之余喜愛寫作,而寶卷里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便開始搜集整理!
而真正讓趙旭峰對涼州寶卷有一個新的認識,要從1998年的一次“外交活動”說起。
那一年,一位法國漢學家到天梯山石窟旅游,無意中看到了趙旭峰正在念唱寶卷,聽完之后連連稱贊,并饒有興趣地和趙旭峰交流了起來。這位漢學家回國后,在當?shù)匾患覉蠹埳习l(fā)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話是“我在中國甘肅武威一個偏遠的農村,見到了中國歷史上最原始、最純粹的文學文本。”
趙旭峰得知后很震動,“也正因為這句話,我才認識到了涼州寶卷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趙旭峰說。
2002年,涼州寶卷傳承人趙旭峰、李衛(wèi)善和非遺文化愛好者,組織成立了天梯山民間寶卷演唱會,自發(fā)集資演唱、抄寫寶卷,吸收寶卷演唱會員。
后來,離開教師崗位的趙旭峰成為了一名天梯山石窟文物保護研究所工作人員。他借助工作便利,為游客講解石窟的同時也介紹涼州寶卷。“只要有人提出想聽聽涼州寶卷,我就會唱一下,這也是傳承的一種方式!壁w旭峰說。
“當前,由于農村發(fā)展和生活習俗的改變,已很少有人主動舉行念唱寶卷的活動。現(xiàn)在念卷者,大都是老人。隨著這一人群在未來的逐漸逝去,河西寶卷將面臨消亡的危機。”趙旭峰說,保護和傳承涼州寶卷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也是文化保護工作者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2019年6月,在趙旭峰及涼州寶眷愛好者的推動下,國家級非遺項目涼州寶卷傳習所及研究院掛牌成立,這意味著這項涼州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有了得以傳習和更好發(fā)展的空間和平臺。
趙旭峰說:“有效保護、傳承和發(fā)展涼州寶卷,是我們的心愿,同時也讓寶卷里那些教化人的動人故事傳的更一遠!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