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中的音樂具有跨文化共性
外媒稱,根據研究人員的一項調查,從情歌到舞曲再到搖籃曲,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產生的音樂呈現(xiàn)出某些普遍模式。這些研究人員表示,人腦創(chuàng)造音樂的方式存在共性。
據路透社11月21日報道,這項21日發(fā)表的研究聚焦于來自世界各地60個社會的音樂錄音和人種學記錄,這些文化差異極大,包括蘇格蘭的高地蘇格蘭人、埃塞俄比亞的游牧民族乃加湯族、印度尼西亞的明打威群島雨林居民、蘇里南的非洲奴隸后裔薩拉馬卡人以及澳大利亞的狩獵采集者阿蘭達人等。
報道稱,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音樂普遍與嬰兒護理、舞蹈、愛情、療傷、婚禮、葬禮、戰(zhàn)爭、游行和宗教儀式等行為有關。
這篇發(fā)表于《科學》雜志的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學心理學助理研究員薩穆埃爾·梅爾說,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不同文化的音樂特征有非常相似之處。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盧克·格洛瓦茨基說,許多民族音樂學家認為,一段樂曲的特點受該音樂所屬文化的影響最大。
報道稱,格洛瓦茨基說:“我們的發(fā)現(xiàn)截然不同。音樂并非主要由它所屬的文化來塑造,一段音樂的社會功能對其特征的影響要強烈得多。”
格洛瓦茨基說:“一首來自不列顛群島或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搖籃曲、療傷歌曲或舞蹈歌曲,與來自澳大利亞的狩獵采集者或非洲農耕部落的同類歌曲有許多共同的音樂特點,這是不同尋常的!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