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記》——世界上出現最早的音樂理論專著
《樂記》作為古代音樂理論專著,總結了孔門有關音樂藝術的理論,也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音樂理論專著。全書精蕪雜陳,既有一些唯心神秘的和鄙視勞動人民的觀點,如“樂由天作”,“禮樂之極乎天而皤乎地,乎陰陽,通乎鬼神”,“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班嵭l(wèi)之音,亂世之音也!钡珪幸灿幸恍┣八绰劦暮苡袃r值的理論。如首篇《樂本篇》開頭就有一段名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所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音樂產生于人心的感情活動,而人的思想感情則又萌生于外界客觀事物,它正確指出了“物→心→樂”這一音樂產生的方式對音樂本質的認識十分清晰而透徹,這種唯物主義認識論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在它看來,音是心聲,而且是心靈的真實的再現,而情則是啟動發(fā)出心靈之音的鑰匙,因此,音樂表現的便是“心”與“情”,是心與情的真。這種音心對映觀為儒家的音樂社會功能效應觀提供了美學根據。《樂記》還正確指明了音樂與現實政治的相通“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也。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在儒家看來,音樂是受人類思維和情感和支配制約的,因而是一種信息載體,能反映特定時代的政治現實,這種觀念與當代音樂社會學和信息論有相同之處。《樂記》對音樂與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深刻關系也有精彩論述:“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眾樂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其中,而英華發(fā)外;唯樂不可以為偽。”音樂是道德和情感的升華形態(tài),思想感情越真越善,表現出來的音樂就越美,反之道德情感低下猥瑣的人,其樂也必然是不美的,因為只有音樂是不能以虛假心態(tài)而為之的。這些論述是符合音樂藝術內在規(guī)律的。荀況的《樂論》總體上與《樂記》是同一的思想體系,在政治功能型模式指導下,兩書中都特別強調樂的“和同”作用,這是封建禮樂制度的核心思想,用樂來穩(wěn)定和諧政治與社會結構。這種穩(wěn)定和諧功能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穩(wěn)定政治宏觀環(huán)境結構。社會政治賴以存在的宏觀環(huán)境首先是在天地關系主導下由天地人所構成的三維關系。
儒家認為聯(lián)結這三維關系的支架與紐帶是音樂!皹氛叨睾停噬穸鴱奶;禮者辨異,居鬼而從地,故圣人作樂以應天,作禮以配的禮樂明備,天地官矣!薄按髽放c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狈饨ǘY制將人分為各種不同等級,使君臣上下之間產生隔怨忌,不利于團結和政權鞏固。而音樂則是人人都能聽喜聽的藝術,音樂面前人人平等,人們在欣賞和諧的音樂中暫時忘記了倫常之別,而感到愉快和睦。在封建君主制剛剛建立之時,統(tǒng)一人民的感情,加強團結是很有必要的,強調樂的和同作用在當時是有歷史進步意義的,好的音樂應是有助于社會政治達到的穩(wěn)定和諧與清明的局面:“暴民不作,諸侯賓服,兵革不試,五刑不用,天子不怒,如此則樂達也!避髯幼⒁獾搅艘魳犯谢诵淖钌钭羁斓奶厥夤δ:“夫聲樂之入人者深,其化人也速!币魳分苯哟騽尤俗钌顚用舾械男撵`世界,通過培養(yǎng)熏陶人的情感氣質而發(fā)揮重要的教育作用,這種精神陶冶方式所收到的效果是說教和其他文化手段所難媲美的。
道家音樂美學由老子李聃發(fā)端,他從尚自然尚虛靜的哲學觀中引發(fā)出“大音希聲”、“五音令人耳聾”等著名美學命題,這些命題既有哲學美學的性質,更與攝生養(yǎng)生的理論有關,因而特別深奧玄虛,神秘難解,樂界為之褒貶有加,各種解釋聚訟不已,至今仍是學術之迷團。過去多認為老子的美學觀是音樂虛無態(tài)度,因而是反動落后的。近年有人認為老子所說的“大音”并不是音樂,而是宇宙間的一種超聲波,只有如老子這樣修道功夫很深的人才能聽到這樣的聲音這一新解與古希臘音樂是數的和諧論有相同之處,古希臘認為音樂藝術與宇宙天體的運行都是由和諧的數學關系決定的,這一解釋雖有值得深思之處但畢竟太過玄虛,可暫置不論。我們認為,老子提出的音樂美學命題基本是一種質樸自然的美學觀,含有一定的辯證思想。一方面,他似乎認為音樂有害于人的感官和本性的淳樸;另一方面,也應看到他的本意并不是完全否定音樂,而是反對片面追求繁麗音聲的那種審美情趣。
由于儒家過分強調政治倫理作用的音樂審美觀所帶有的局限由于藝術發(fā)展自身規(guī)律的實際要求,老子的美學觀在音樂審美觀念上就含有某些積極因素,有促進審美認識變化和深人的啟發(fā)作用。當審美藝術發(fā)展到片面追求雕繢時,“大音希聲”的積極影響體現得十分明顯。就創(chuàng)作而言,它促使人們從一味追求形式的雕琢而轉向質樸自然,從孤立地追求可感的音響轉向整體全面的把握,注意到靜、慢弱、少、無等音響的妙用,以達到余音繞梁、回味無窮以至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佳境。就音樂欣賞而言,它提醒人們不要拘于耳朵的直接感受亦即聽得到的局限,而應進一步將內心的想象聯(lián)想能力調動起來,從音聲有無之間的復雜變化過程中,從感官和想象活動的總體中去把握藝術的韻致,品味那含蓄而無窮的弦外之音。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