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金聲先生與京劇音配像工程的故事
30多年前,為搶救、傳留和振興京劇藝術(shù),《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應(yīng)運而生。1994年7月,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xié)主席李瑞環(huán)同志的倡議和指導(dǎo)下,京劇音配像工程開始成批錄制。截止到2007年,共錄制了115位藝術(shù)家主演的460部流派劇目,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劇黃金時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被譽為一項“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文化傳承工程。
本文為您講述京劇音配像工程舞臺導(dǎo)演之一、馬派傳人——遲金聲先生與京劇音配像工程的故事。
樣板戲的導(dǎo)演經(jīng)驗派上了用場
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音配像”由天津京劇團試錄過幾部,算是試驗。后來李瑞環(huán)同志委托張君秋先生和謝國祥同志具體抓這項工作。我是從1994年開始參加“音配像”的,這時也是京劇音配像工程的正式啟動。
最初是張先生跟謝國祥同志等人找到我,大概到6月左右,我們在北京西四八條第一次開會,有張君秋先生及夫人謝虹雯、謝國祥、馬崇仁、張學(xué)津參加,會上確定舞臺導(dǎo)演由我和馬崇仁老師擔任。
我很高興自己能參加這個工作,這也是因為我有一些電影和電視錄像方面的經(jīng)歷。1964年京劇現(xiàn)代戲會演前,由我導(dǎo)演,趙燕俠、譚元壽主演的《蘆蕩火種》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提前演出,共達40多場。1965年,《蘆蕩火種》改編為《沙家浜》后,我經(jīng)常參加錄像,逐漸熟悉如何通過鏡頭的推拉搖移等方式使用電影語言。1970年,在長春拍攝《沙家浜》我也去了,這是我在錄像方面的一點經(jīng)歷。
我跟張君秋先生是老同事、老朋友,跟謝國祥同志也早就熟識。在這次會上,我提出要原汁原味。原汁原味就是原劇不動,唱念做舞都按過去的樣子。既然用老藝術(shù)家的錄音,他的動作就得符合老藝術(shù)家的表演原貌。但原汁原味不等于錄像記錄。要在原汁原味的基礎(chǔ)上,加點電影、電視的手段。他們都表示同意。
1994年7月,我們開始錄的第一出戲,是幾位當代名家合演的《四進士》。袁世海、葉少蘭、薛亞萍、張學(xué)津、高寶賢等幾位主演先期錄音,然后是排戲、錄像,最后音與像配在一起。第二出錄的是楊寶森先生的《楊家將》,這是我們用過去的錄音錄的第一出真正意義上的“音配像”。
音配像工程是一次“大搶救”
2004年11月,《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二期工程新聞發(fā)布會在京舉行
“音配像”用的錄音基本是從各處搜集來的老藝術(shù)家當年的演出實況。找錄音頗費周折,像梅蘭芳的《西施》是最難找的,最后是上海戲研所提供了鋼絲帶錄音。還有程硯秋先生的錄音,他的作品里《鎖麟囊》可以說是最好的。我們沒找到解放前的《鎖麟囊》帶子,只找到一個1954年演出的改本。程先生的《鎖麟囊》只找了這么一版,我們也就這么錄了,是張火丁配的像。
錄音大部分是解放后的,解放前的很少。解放前的唱片一面只有3分鐘,唱片公司只錄了一些主要唱段,很少錄整出的戲。我們錄的梅蘭芳、李少春、周信芳、譚富英、馬連良等名家“大合作”的《四郎探母》用的是1947年的錄音,極為珍貴。還有梅蘭芳的《西施》也是解放前的帶子,其他大都是解放后的。
解放后的“音配像”錄音大都是從電臺找來的。中央廣播電臺保存的相對最多,其他電臺相對少些。據(jù)說中央廣播電臺把這些老資料存放在地下室,有一回下大雨進了水,淹了不少,這又損失了一些。私人手里原本也有,“文革”時期大都給砸了。所以,能留下來的都算是“幸存”了。我們做“音配像”,能找到這么多錄音已屬不易,也盡了最大力。從1994年到2006年底,這十幾年里,“音配像”基本把四大名旦、幾大老生的戲,凡是能找到錄音的,我們都錄了像。
梅蘭芳在京劇《西施》中飾演西施
錄音找來后,我們先是聽錄音,然后是做錄音。最難的就是梅蘭芳先生的《西施》。這是上世紀30年代的鋼絲帶,鋼絲很細,拿來的時候已經(jīng)亂成一團麻了。我們只好現(xiàn)擇,再找放鋼絲錄音的機器,最后轉(zhuǎn)成“開盤帶”。這些工作都是我與老錄音師劉懷萱一起做的。當時做錄音不像現(xiàn)在能用電腦,都靠人工一點點接。另外這個帶子里頭雜音也很多,這些都得給去掉。梅先生的《西施》,解放后就沒再演過,因此這個資料非常寶貴。我們克服了相當大的困難,把錄音恢復(fù)到了最佳品質(zhì)。每拿來新錄音,我們經(jīng)常一連做兩三天,必須十分細致才行。
還有麻煩的。跟3分鐘的老唱片不一樣,解放后的大唱片一面能錄30分鐘,倒是能錄整出了,可就是愛掐鑼鼓點兒。比如馬連良先生的唱片《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頭和尾的鑼鼓音都給掐沒了。中央廣播電臺的錄音一般比較完整,最“節(jié)約”的磁帶要數(shù)上海電臺的,有些鑼鼓聲被剪短,跟老藝術(shù)家當時的演出原貌不完全一致。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還得想辦法接。為了聽不出是后接的,我們都是從原錄音中選鑼鼓。有時候?qū)嵲跊]辦法了,就現(xiàn)場配音。這個特別麻煩,也得花上兩三天工夫。這些都是錄像前要做的工作。
我參與錄了300多出戲
李瑞環(huán)主席指示說,老藝術(shù)家大都已經(jīng)故去了,留下的音最好由他們的親傳弟子或者親屬來配像。所以我們選的演員,都和錄音主演有一些淵源。像梅蘭芳先生的戲,梅葆玖錄過,梅葆玖的弟子董圓圓、李勝素也錄過,這都屬于梅派的優(yōu)秀演員。
讓錄像演員做到百分之百和老藝術(shù)家本人一樣,那是不可能的,但要做到位置對,大動作、大身段對,小動作有時候可以自己發(fā)揮。比如張君秋先生的幾個配像演員,他的學(xué)生中,張萍的臉型、扮相很像張先生。這跟畫畫一樣,仿制品終究是仿制品。另外,我們要求配像演員的人物情緒也要把握準確,所以演員必須真唱,因為真唱和假唱、大聲唱和小聲唱的肌肉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為了做到配像時的口型和錄音完全一致,我用上了拍京劇電影《沙家浜》時候的經(jīng)驗。拍《沙家浜》的時候,我們拿秒表來掐算時間!短J蕩火種》一場最后一句“遮不住紅太陽萬丈光芒”,唱到最后的“芒”字,鏡頭推到了面部特寫,演員不知道在哪兒閉嘴,我們就掐秒表,到點兒了,給個“閉嘴”口令就可以了。
京戲分很多流派,一出戲多個流派的藝術(shù)家都唱過,我們都錄了。比如,旦角戲《女起解》我們錄了五個流派,《玉堂春》也是錄了五個流派。還有老生戲《失空斬》,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李和曾,這五個不同主演的版本我們也錄完整了。
我們還通過“音配像”保存下來許多不為人周知的流派資料。比如旦角除了梅尚程荀之外,跟四大名旦同時期的還有一個黃桂秋,自成黃派。由黃桂秋家屬推薦的張敏智錄了頭一出戲《別宮祭江》,后來把黃派的所有錄音都配了像。
尚小云先生的幾個錄音,包括他的代表作《漢明妃》,錄音都找來了,可剛開始一直沒有物色到合適的演員。演員既要有深厚的舞蹈功底,還得會尚先生獨創(chuàng)的一些高難度動作。怎么辦呢?有段時間我們在全國政協(xié)禮堂錄像,有一次,排在我們前面的中央電視臺在錄一出戲,我們要等他們錄完了再用舞臺。我們就在臺下看他們的戲。等看完了一出戲,我們也看中了其中一個好演員,就是孫明珠。后來就由她配了尚先生的戲。
《四郎探母·坐宮》劇照。梅蘭芳飾演公主,李少春飾演楊延輝
我們錄的好幾個戲是絕版的,比如有一版“大合作”的戲——《四郎探母》,梅蘭芳先生演的公主,“坐宮”一場的楊延輝是李少春演的,“別宮”一場是周信芳先生演的,后邊是譚富英先生、馬連良先生。李少春多年不唱《四郎探母》,周信芳更是從來不唱這戲,所以這個版本很是珍貴。還有李少春、葉盛蘭合演的一出《打侄上墳》,只演過一次,這是最珍貴的。裘盛戎有一出戲《李七長亭》,只演過一兩次,也是絕版的。葉盛章先生的文丑戲《一兩漆》,是一出喜劇,我們?yōu)殇浐眠@個戲也費了不少腦筋。誰配像合適?張春華是葉盛章的學(xué)生,可他身體不好錄不了,我們就請張春華的學(xué)生、天津青年京劇團的石小亮配。這是出絕版戲,我們也不會,又請了國家京劇院的幾個老師來輔導(dǎo),盡量保持了這出戲的原樣。
就這樣,大小戲加下來,從1994年到2006年我一共錄了360多出!耙襞湎瘛笨偣460部,我當時經(jīng)常去天津為天津青年京劇團排戲、錄像, “音配像”的一些戲就沒參加。
我配演了馬派經(jīng)典劇目
除了做舞臺導(dǎo)演,我還參與了配像。我10歲開始學(xué)戲、演戲,后來拜馬連良先生為師。馬老師擔任戲校校長的時候,我曾給他代過課。在所有弟子里只有我給老師代過課。
我共錄了三出戲,一出是跟梅葆玖合錄的《奇雙會》,還有《三字經(jīng)》和《清風(fēng)亭》。
2001年8月,我們找到了梅蘭芳先生和俞振飛先生合作的《奇雙會》演出錄音,準備由梅葆玖先生與上海昆劇團俞先生的學(xué)生蔡正仁做配像主演。葆玖先生約我在這出戲里配演老生李奇。我因多年沒演出就回絕了,可他一再邀我配演。有感于他的誠意,我就答應(yīng)了。錄完了頭場,我到臺下問馬崇仁(馬連良之子)我演得如何,他說,謝國祥看完說,遲老師演得真好,《清風(fēng)亭》就叫他配像吧。
《清風(fēng)亭》劇照。遲金聲飾演張元秀
對于《清風(fēng)亭》,我有說不完的回憶。我十五六歲時看馬連良老師演這出戲時,就愛上了它,以后逢演我就看。我也看過其他演員演,那時心里也有所評價。但只要馬老師演《清風(fēng)亭》,我都是專心地邊看邊學(xué),可以說不知看了多少次,看了多少年。我20多歲的時候也曾演過一次(只演了后半出,那時叫《天雷報》)。
1961年,《馬連良演出劇本選集》第一集出版,內(nèi)有六個劇本,其中《清風(fēng)亭》由我整理。全劇初稿寫完后,我念給馬老師聽。老師聽得很仔細,每個身段都特別留意地聽,并叫我做出來他看。有些動作我做得不到位,他就給我示范。這次整理劇本,等于老師教了我一整出的《清風(fēng)亭》。這出戲是用唱、念、做的京劇表演手段展現(xiàn)人物,不學(xué)光看是不可能表現(xiàn)出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當時正是1963年,出版社暫不出版?zhèn)鹘y(tǒng)劇目,后此劇本未能出版。
《清風(fēng)亭》的錄音有從天津找來的密紋唱片,也是鑼鼓短。我自己珍藏有馬老師在香港演出的實況錄音,最后就用了這張。錄這出戲的時候我已經(jīng)80歲了。2001年10月18日,我們開始排《清風(fēng)亭》。連排了八天,第九天連排,第十天走臺,第十一日正式錄像。這出戲分兩次錄像,先錄后半出,休息一天再錄前半出,最后算是順利完成了給馬老師配像的任務(wù)。此后我又為馬老師的錄音《三字經(jīng)》配了像。
一項功在千秋的偉業(yè)
音配像工程一共錄了460部戲。為什么叫“部”呢?因為有的老唱片,是老藝術(shù)家一連唱的好幾出戲的選段,而不是整出的戲,我們就將這個作為一部。比如余叔巖的,我們一共錄了18個唱段,不能叫18出,而是1部。另外像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還有王少樓、金少山,他們幾出戲的選段也在一部里。還有一位旦角,人稱“通天教主”的四大名旦之師王瑤卿先生與小生程繼仙先生合演的《悅來店》唱片,以及四小名旦、四大坤旦的唱段,我們也給配了像。所以這樣算下來就是共460部。過去的唱片,一面只能錄3分鐘,幾個唱段連起來,要好多張唱片,這總共算是1部,比如譚鑫培的1部、余叔巖的1部,還有梅蘭芳的唱片也算是1部。
為了“音配像”,所有工作人員都心甘情愿付出。許多參與配像的老藝術(shù)家年事已高,但都不辭辛勞,無怨無悔。一次排戲時出了一個大事故。我們找到了李萬春先生的《古城會》錄音,請俞大路來配像。那天在排練場排戲,關(guān)公上馬、走圓場,然后下馬……正在這時,他突然昏倒在排練場。工作人員趕緊打120進行急救,我們都給嚇壞了。那天正好他的夫人陪他一起來的,當時也在現(xiàn)場。要是夫人沒跟著,家屬若錯以為是導(dǎo)演讓做高難度動作才這樣的,那我們就說不清了!耙襞湎瘛边@十幾年,故去多少人!張君秋先生、謝國祥同志都是“音配像”期間永遠離開了我們。
剛參加“音配像”的時候,我的確沒有想到它會有現(xiàn)在這么大的影響,當時只想著應(yīng)該為老藝術(shù)家留點形象資料,還沒想到別的。梅蘭芳先生生前把戲拍了電影,馬連良先生也拍了幾出,程先生只留下了一部電影,尚先生有兩部,荀先生則根本沒有。“音配像”把前一代老藝術(shù)家的錄音做得有聲、有像,不僅留下了寶貴的資料,而且對于宣傳京劇、擴大京劇影響力,以及京劇教學(xué),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耙襞湎瘛睆拈_始錄制到現(xiàn)在,就社會效果來說,它的影響面是逐漸在擴大的。一開始是受到一些京劇愛好者的歡迎——終于能看到一些老戲了,后來也逐漸把一些原來不愛看京劇的中青年人吸引住了。“音配像”最早播出的時候并沒有現(xiàn)在的社會影響大,這和它后來又發(fā)展了一些中青年觀眾分不開!
像音像”——“音配像”之后的又一創(chuàng)舉
由李瑞環(huán)主席倡議和指導(dǎo)的音配像工程是對京劇這一藝術(shù)形式的熱愛與維護,為我們保留了一大批前輩京劇藝術(shù)家的史料!耙襞湎瘛弊允贾两K是在李主席的關(guān)注下開展的,記得我們排戲、錄像期間,李主席多次去現(xiàn)場看。我印象中,李主席第一次看錄像是在北京民族文化宮,最后一次是在北京戲校排練場。我需要離舞臺近,經(jīng)常坐在第二排,有時候稍往后一點。李主席來了就坐在后排,也不影響我們,我們該怎么干還怎么干,該喊“!闭諛印巴!,就跟他不在一樣。他也不打擾我們,安靜地看戲,一直到我們錄完?次覀児ぷ骼郏钪飨(jīng)常犒勞我們,請我們吃飯。
“像音像”是李主席為京劇藝術(shù)做的又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上世紀80年代,從天津戲校畢業(yè)的一批學(xué)生,組成了“天津青年京劇團”,李主席看到這是繼承京劇的好苗子,就請張君秋主持代請一批京劇老藝術(shù)家教戲,即有名的“百日集訓(xùn)”。這批青年演員和樂隊經(jīng)過名師親授,再通過演出實踐,后大都成了很有知名度的演員。李主席看他們藝術(shù)日趨成熟,深受觀眾喜愛,于是提出為他們做“像音像”。簡單說就是先由演員錄音,然后再配合錄音,由演員自己為自己的錄音來配像。
李主席剛開始看過錄像后,認為沒有舞臺演出效果好,包括唱的情緒、人物表現(xiàn)力和節(jié)奏等方面都不理想。最后李主席想出一個改進辦法:準備要錄哪出戲,先叫劇團安排這出戲正式演出,讓觀眾在臺下看。天津的觀眾非常熱情,每到精彩之處,觀眾的喝彩聲會直接影響演員的情緒和表演效果。演出過程中把全劇錄音,其實況效果比之前的錄音好很多。
實況錄音是為后期的室內(nèi)錄音作先期準備。等到室內(nèi)錄音時,讓演員戴上耳機,邊聽演出實況錄音邊唱,用實況的效果感染演員。琴師、鼓師也同樣,照實況演出時的情緒狀態(tài)伴奏。這樣一來,就彌補了原來室內(nèi)錄音的缺陷,而和舞臺演出的情緒基本一樣。錄完了音,然后再用錄音去配像。
參加音配像的時候我已經(jīng)70多歲了,一干就是十幾年,報酬不多,但我始終無怨無悔。
。ㄗ髡哌t金聲,1922年生,馬連良弟子,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導(dǎo)演。曾導(dǎo)演《三打陶三春》《沙家浜》等劇。)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xué)習(xí)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