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廣播音樂會 我們的生活需要音樂
1982年1月24日,上海市創(chuàng)辦了星期廣播音樂會,當時每一個星期日的上午,廣大市民只需打開收音機,便能享受到一場“音樂盛宴”。多少美妙動聽的中外名歌名曲經(jīng)由朱逢博、張正宜、溫可錚等滬上知名音樂家、歌唱家或沈小岑、丁羔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樂壇新秀演唱而“飛入尋常百姓家”。星期廣播音樂會于是成為了當時上海市民尤其是廣大愛樂者每個星期日的一個期盼。
“走進古典音樂,從星期廣播音樂會開始! ”這條廣告語,道出了不少愛樂者的心聲。
如今回想起來,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上海,可謂百廢待興、百業(yè)待舉,市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生產(chǎn)均相對貧乏。而因為有了每周一次的星期廣播音樂會,上海這座艱難中起飛的城市因而多了幾許藝術氛圍和美育熏陶;當時的上海,電視還尚未進入家家戶戶,至于電腦、網(wǎng)絡之類更是離自己的生活還很遠很遠,百姓們尚未想到這些玩意兒有朝一日會走進千家萬戶。當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生活自然無法和現(xiàn)在相比?梢驗槊啃瞧谟辛艘粓鲋档闷谂蔚男瞧趶V播音樂會,多少人相對貧乏的精神生活因此增添了幾許亮色、幾多快樂。
上海城市交響樂團與自閉癥孩子同臺演出
38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如今回想起來,從一期又一期的星期廣播音樂會傳送出來的歌聲與樂聲,仿佛依然回響在耳畔。對于像筆者這樣的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一代的老年人來說,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星期廣播音樂會,已經(jīng)成為自己曾有的青春年代的溫馨回憶。筆者因而相信,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星期廣播音樂會所帶給我們的音樂啟蒙教育和美好情操陶冶,決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失、而泯滅。
星廣會進社區(qū)活動現(xiàn)場
現(xiàn)代人的精神生活離不開音樂的滋養(yǎng)。但是,由于種種眾所周知的原因,星期廣播音樂會從1994年起停辦了。這一停,就是整整十年!雖然在這十年里,在市政府有關部門和上海文藝單位和藝術家們的共同努力與推動下,上海普及音樂、普及美育的事業(yè)并未中斷,而是與時俱進,時有創(chuàng)新之舉。其中為大中學生“量身定制”的“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所取得的可喜成績和延伸效應有目共睹。但讓人遺憾和生出幾分惋惜的是,像星期廣播音樂會那樣為城市大眾喜聞樂見的公益性普及型演出卻是越來越少,以至于和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如今動不動就是上千元、幾百元的畸高票價,擋住了多少市民尤其是愛樂者們走進劇院、走進音樂廳聆聽美妙樂聲、享受音樂盛宴的腳步。而高雅藝術一旦成了不與人民大眾“親密接觸”的“陽春白雪”,則只能孤芳自賞,走進發(fā)展的死胡同。其本應有的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都將無從談起。
星廣會主持人王勇與小聽眾
讓人欣慰的是,從2004年起,久違了的星期廣播音樂會終于又回歸了。前幾天從媒體得知,最新舉辦的一期星期廣播音樂會頗有創(chuàng)意,走進了社區(qū),著實讓廣大社區(qū)居民和愛樂者們過了一把音樂癮。近年來,每年的“上海之春”、“城市草坪音樂會”、“音樂午茶”等音樂演出,越來越受到來自我們這個城市中四面八方、數(shù)不勝數(shù)的的愛樂者的喜愛和追捧,上海這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天天
讓筆者欣喜的是,上海市教衛(wèi)工作黨委、市教委和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等近年來每年都推出針對學生觀眾的“公益演出季”。作為上海頂級藝術殿堂的上海大劇院,為讓全市大中學生了解和領略中外高雅藝術,將實行低至50元的票價。從此,大中學生可以享受低價票走進上海大劇院,或聆聽貝多芬、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的外國經(jīng)典名曲名作,或欣賞《紅旗頌》、《二泉映月》等中國的經(jīng)典名曲。上海音樂廳自2012年1月起,推出十元門票的“音樂午茶”,讓全市各個年齡段的愛樂者尤其是老年愛樂者近悅遠來。
筆者希望,市有關部門推出的讓大中學生低價票享受高雅藝術以及“音樂午茶”等能進一步惠及廣大市民。讓全市各層面的人民群眾都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享受到高水準的演出。同時也希望重新回到市民中間的星期廣播音樂會越辦越好、越辦越精彩!因為,我們的城市需要音樂!我們的市民需要音樂!不管你現(xiàn)在正心情愉悅著、滿臉春色的,還是比較郁悶、有點失意,都需要音樂來振奮你、來撫慰你、或?qū)δ銇硪环靶撵`按摩”。
總而言之,讓美好動聽的音樂陪伴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