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樂廳:音樂家譚盾初到上海就被震撼的殿堂
歷經一年半修繕,90歲上海音樂廳在今年九月煥新回歸。三段式古典主義風格,學院派的精致優(yōu)雅,功能和設備升級后,上海音樂廳成了觀眾們既熟悉又有點陌生的老朋友。
一代又一代的聽眾在這處藝術殿堂與音樂結緣,與音樂發(fā)生著故事。著名樂評人李嚴歡回憶起兒時初次來到音樂廳,不到十二歲的他坐在一樓后區(qū)的位置,被精美的建筑震撼,由此深深陷入音樂的魅力中。之后,他又在觀眾席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前輩合唱指揮家司徒漢先生,那席間親切溫馨的交談,讓他至今仍充滿感動。
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樂廳原名“南京大戲院”,原本是作為電影院使用,但得益于它的建筑造型和延遲聲效,1959年,這里更名為“上海音樂廳”。對于中國不少音樂家而言,上海音樂廳是他們音樂夢想啟航的地方,他們從這里走向了世界。
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先生與上海音樂廳也有著不解之緣。1974年,他坐了26個小時的火車來上海找賀綠汀先生學習音樂,賀老建議他“可以到街上去轉一轉,看看上海音樂廳”。初初見到這座神圣的殿堂,譚盾說當時自己最大的感受便是“特別想進去”。二十年后,他在上海音樂廳舉辦了自己在中國的第一場音樂會。而9月19日上海音樂廳建成90周年開幕音樂會,也由譚盾領銜,帶來其在疫情初為武漢祈福創(chuàng)作的《武漢十二鑼》交響樂版中國首演。
上海音樂廳是音樂家和聽眾們熟悉的老朋友,它默默記錄著上海的音樂發(fā)展史,承載著無數(shù)觀眾和音樂人的夢想與癡迷。年過九旬,這座煥然一新的藝術殿堂將繼續(xù)帶著大家一起,在美妙的音樂王國中徜徉。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