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的新視角:文化語境
黃美華 現(xiàn)任教于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江蘇省音樂特級教師,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曾獲全國模范教師稱號和全國、省、市教學比賽一等獎。參與編寫小學音樂教材及教參50多本。
從教34年,我一直秉承“課比天大”的信念,努力探索“文化語境中的音樂教學”,力爭讓課堂成為詩意棲居之地、師生精神飛揚之所。匈牙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有一句名言:“小鎮(zhèn)上的音樂教師比歌劇院指揮重要!弊鳛橐魳方處,我們應該用全身心投入和教學創(chuàng)新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文化是音樂生長的土壤“文化語境中的音樂教學”是我經(jīng)過多年探索之后提出的教學主張。南京藝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管建華教授在點評我的教學專題文章《文化語境中的音樂教學》(發(fā)表在《江蘇教育》上)時指出:“將音樂作為文化或文化中的音樂來教授是音樂人類學家提出來的,現(xiàn)在已成為國際音樂教育的一種重要觀念。音樂作為文化的觀念對于音樂教師為什么重要呢?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生長在一定環(huán)境中的,音樂也是生長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的,我們理解一種音樂自然需要了解這種音樂是如何生長在其文化中的,就像了解某種植物,先要知道它在何種環(huán)境、土壤、季節(jié)、氣候之中生長一樣。理解音樂就是理解一種文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理念!
在我看來,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育不只要教“音樂的ABC”,同時理應轉向“文化的音樂教育”,這是當今國際音樂教育以及中國音樂教育的大勢所趨。管建華教授的觀點,也正是我孜孜以求的實踐路徑。
基于作曲家和演奏家的語境活動,從音樂元素入手,教師要關注“如何教”。基于欣賞者的語境活動,則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fā),關注學生“如何學”。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順利進入音樂世界,借助圖譜、視聽結合打開審美通道,借助戲劇表演加深情感體驗,借用打擊樂器參與演奏理解樂曲風格等,讓欣賞者在文化語境豐富的音樂教學中,情感更加豐富,思維更加活躍。學生情不自禁參與其中,美美地聽與想,快樂地唱與創(chuàng),不斷提升音樂素養(yǎng)。欣賞者全神貫注和積極投入,才會讓音樂的生命力量得到充分煥發(fā),讓音樂的教化作用得到充分彰顯。
找到文化的切入口我初上講臺是1987年。那時候,唱歌是音樂課的主要內(nèi)容,音樂教學一直停留在單純教幾十首內(nèi)容正確的歌曲——教一些基礎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上。在望而生畏的識譜中,在樂理知識的灌輸中,在枯燥乏味的技能訓練中,學生對音樂課失去了興趣。
如何讓音樂課變得有意思,如何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正是初出茅廬的我的樸實追求。直到今天回頭看,這也依然是很多音樂課堂有待解決的一個問題!躲y色的樺樹林》是一首加拿大民歌,歌曲采用重復樂句加尾聲的布局形式和敘述性的口吻,描繪了具有濃郁異國風情的樺樹林。在教學中,我采用圖畫再現(xiàn)和語言渲染等手段展現(xiàn)加拿大風貌,還適時加上從加拿大帶回的楓糖、錢幣、風光明信片、馴鹿玩偶等禮物,讓學生觀察、觸摸和品嘗。漸漸地,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起來,尤其是襯詞“蓬得得蓬蓬”,引發(fā)了他們無限的遐想:“我覺得‘蓬得得蓬蓬’就是‘河貍建筑師’發(fā)出的聲音。”
“我覺得像馴鹿的腳步聲,它們在歡快地跑著。”
“我覺得,那是風吹樺樹林時,樹枝相撞發(fā)出的蓬蓬聲! ……在充滿文化韻味的音樂教學中,陌生的加拿大,在學生眼中變得清晰真實起來。他們唱出的“蓬得得蓬蓬”,不再是沒有實在意義的“襯詞”,而是帶著豐富聯(lián)想和充滿生命活力的歌聲。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喜歡這樣的音樂,喜歡這樣的音樂課。以后每每拿到新的音樂作品,我不僅努力聽透唱熟,還會通過“專題閱讀”,了解音樂蘊含的文化密碼,用文化把音樂課堂撐起來。
將音樂教學融入文化語境波蘭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早在1923年就提出了語境相關概念。他認為,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首先必須了解該語言的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文化語境中的音樂教學”,就是把音樂與音樂學習放到社會的大環(huán)境以及關聯(lián)的小環(huán)境中,綜合歷史、社會、政治等知識對審美的推進作用,并且運用心理學、生理學等學科的成果開展實踐與研究,從文化的大背景中重新認識和理解音樂作品,從文化價值的角度思索——如何用音樂課程、音樂教育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每個音樂活動都包括三種不同的角色:作曲家、演奏家與欣賞者。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在音樂教學中,應充分關注三者在音樂觀念與文化背景上的差異性,教師可從基于作曲家、演奏家或者欣賞者三種不同的文化視角開展教學活動。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阿炳稱它為“自來腔”,是他在走街串巷中“信手拉奏”的。事實上,這首樂曲并不是阿炳隨便“信手拈來”的,而是融合了阿炳深厚的道教音樂功底與江南民間音樂修養(yǎng)的佳作。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隨主題演奏二胡,了解“循環(huán)變奏體”作品的體裁特點;用主題填詞演唱,表現(xiàn)阿炳作品中的音樂形象……從作曲家的視角切入音樂教學,可以引領學生跟隨作曲家進入音樂內(nèi)部,在感受音樂的同時,理解作曲家的個性特征與時代背景對音樂作品的影響。
成熟的演奏者通常也有自己的風格和個性。不同的人對同一首作品進行演繹時,產(chǎn)生的效果一定不同。我讓學生跟著宋飛用左手在二胡最高把位和最低把位來回穿行,體驗音樂的起伏跌宕;將肯尼基(Kenny G)用薩克斯演奏的《二泉映月》和唐豆用口哨吹奏的《二泉映月》進行對比,感悟音樂的民族風格與演奏速度、樂器音色之間的密切關系。理想的欣賞者應當是“知音”,比如,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就從姜建華的二胡演奏中感受到悲涼旋律蘊含著的積極向上力量。因為被震撼,他才會淚流滿面,才會說“這首曲子應該跪下來聽”。
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針對音樂教材零散、課堂教學薄弱、學生接觸作品較少等弊端,我開始研究“主題性音樂文化專題課程”。主題性音樂文化專題課程源于問題,基于教材,緊扣課標,以國家教材中的歌(樂)曲為核心曲目,用“文化主題”串聯(lián)起相互關聯(lián)的音樂作品,在整合重構的課程中,凸顯“立德樹人”的育人取向和價值追求。例如,針對每周一升旗儀式上,部分學生演唱國歌缺少莊重感甚至顯得漫不經(jīng)心的狀況,我開發(fā)了“聶耳叔叔和他的歌”文化專題課程,通過編寫文化讀本,把散落在不同學段、不同教材中的聶耳作品《義勇軍進行曲》《賣報歌》《碼頭工人歌》等串聯(lián)起來,加入根據(jù)音樂設計的適合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作曲家的故事和創(chuàng)作逸事、從作品中提煉的基礎知識與技能、與音樂相關的其他藝術作品的拓展學習等內(nèi)容,幫助學生通過對聶耳歌曲的欣賞演唱,感受報童、碼頭工人生活的艱辛。進而讓學生了解與國歌相關的重大事件,感知國歌的變遷,體會如何用音樂元素表現(xiàn)國家的莊嚴與大國的風范。學生從此明白應用肅立的姿態(tài)、莊重的神情唱好國歌,升華愛國情感。這種主題引領下的課程整合重構,形成了教育的合力,讓學科的育人價值有了落腳的地方。
我還與本校的語文教師合作,采取“一課兩師”教學形式,打破學科壁壘,開展音樂與語文相融合的跨學科教學實踐活動。如涉及“高山流水”與“伯牙絕弦”、繪本閱讀與音樂欣賞、京劇大師梅蘭芳等內(nèi)容時,將兩個學科中的教材內(nèi)容重組整合,突破學科邊界,擴充了教學內(nèi)容。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