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小初銜接器樂與歌唱融合教學踐思研討會舉行
4月8日下午,由南京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主辦、玄武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承辦的“笛蘊歌和 相融相生”南京市小初銜接器樂與歌唱融合教學踐思研討活動在鎖金新村第二小學報告廳順利舉行。
本次教研是南京首次小學、初中音樂教學互鑒交流活動,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歌唱課向南京模式唱奏課探索教學的初展示,是南京音樂教育教研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活動。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二小學和第十三中學鎖金分校師生代表們共同參加了此次活動。
活動伊始,鎖金二小的學生們帶來了清脆悅耳的豎笛唱奏表演。
學校音樂老師黃芊以電影《音樂之聲》中《孤獨的牧羊人》片段導入,帶領學生體驗了有趣的約德爾調(diào),并順利遷移到本課主題《牧羊女》,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同學們體會歌曲中模擬羊叫的旋律,并用模唱和豎笛的吹奏,讓三年級的小朋友順利完成了歌曲二部合唱、合奏和唱奏。
接著解靜怡老師和六年級的同學們共同完成了歌曲《紅河谷》的主旋律演唱及吹奏,初次感受了三度疊置的二部創(chuàng)作手法,并且在二部唱奏體驗之后,通過改變伴奏風格無痕地導入到下一節(jié)課中爵士音樂的預習。解老師循序漸進地引領同學進行學習體驗,獲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二小學六年級學生 潘一萱我很喜歡豎笛,因為它不僅能陶冶我的情操,還可以緩解我的學習壓力。豎笛的曲子風格有很多,有活潑的曲子,有抒情的曲子,都深得我的喜愛,因為我覺得它們是對音樂的不同的詮釋。
隨后,十三中鎖金分校綜合藝術組教研組長樂康老師,通過在學生唱奏歌曲《我和你》中插入二部《歡樂頌》的主題旋律,導入了新課《歡樂頌》。面對這首耳熟能詳?shù)男,樂老師深入挖掘了作品的文化?nèi)涵。通過分析席勒作詞中使用的“交叉韻”感受德語的嚴謹,利用圖形、色彩等引發(fā)學生的音樂通感體驗,并通過律動加強他們對作品的體驗。在完成二部合唱及唱奏后,樂老師引導同學們根據(jù)提供的三幅不同內(nèi)容圖片,設計改編了《歡樂頌》的旋律,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南京市第十三中學鎖金分校學綜合藝術組教研組長 樂 康 我們南京市第十三中學鎖金分校吸納了很多鎖金二小的具有豎笛演奏特長的同學,組建了豎笛社團。在市區(qū)的多次比賽當中獲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我們在平時的音樂教學活動當中,根據(jù)中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他們變聲期不愿意大聲唱歌的特殊時期,融合了豎笛教學進入了我們的中學音樂課堂當中。讓他們能夠通過豎笛的吹奏以及聯(lián)奏、吐奏,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夠更好地開展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
在十三中鎖金分校八年級學生的笛聲合唱《鐘聲滴答》后,玄武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音樂教研員張艷麗老師以“閱行思”為脈絡進行了備課微分享。她表示要關注銜接與融合的平衡點,思考普通學生與卓越成績背后的教學行為。守正背景與目標,集聚共性與個性,突破邊界和策略。希望鎖金二小和十三中鎖金分校老師和孩子們的音樂課堂,能夠給予每一位老師以思考。
活動最后,南京市教學研究室音樂教研員葉軍老師進行了總結,他對三位老師的努力與探索給予了高度贊揚,并對“小樂器進課堂”的理念和發(fā)展方向及南京歌唱教學模式轉(zhuǎn)型要求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論述。
鎖金二小校長張年確和十三中鎖金分校副校長胡道儉至始至終認真觀摩了此次活動,感受到了領導和教師們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以及學校對課程研究的執(zhí)著與認真的態(tài)度。
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二小學音樂老師 李玉欣南京市鎖金新村第二小學自2009年起進行了豎笛演奏在小學音樂課程中實踐的可行性研究實驗。將豎笛吹奏與音樂課程內(nèi)容進行有機結合,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相結合,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十余年間,學校音樂組堅持層次性、實踐性和可發(fā)展性的原則,齊心協(xié)力,真正做到全校小器樂進課堂,完成歌唱課向唱奏課模式順利轉(zhuǎn)型。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