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河到長江》主題音樂會公益首演 上海文化援青結碩果
雪域高原的原生態(tài)聲音,數(shù)千年歷史的藏族傳統(tǒng)樂器,和鋼琴及江南絲竹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演繹著從三江源頭到長江入海口的波瀾壯闊。昨晚,展現(xiàn)上海和青海果洛州手牽手、心連心的《從黃河到長江》主題音樂會在上音歌劇院公益首演。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三江之源,上海是長江之尾,在文化援青的過程中,上音的藝術家們“爬雪山、過草地”,和果洛州民族歌舞團共同結出了藝術碩果。
滬青奏響圓夢篇章
雪山高峻,湖泊密布,草原廣袤,牛羊遍地,來自果洛州的原生態(tài)風景大片喚醒了都市觀眾內心對自然的無限渴望。果洛州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賽措熱情地介紹,果洛是格薩爾文化之鄉(xiāng),全國唯一一個格薩爾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上海對口支援果洛州已有11個年頭,她說:“這次音樂會是希望表達對上海的感恩之情和大家共同守護三江源的信心!
去年,上音管弦系主任劉照陸和青年教師湯聲聲成為青海省引進人才,簽約果洛州。劉照陸帶領上音專家團隊四赴高原,今年4月,在果洛州的永保山下,湯聲聲身著藏族服飾彈奏鋼琴,和“阿尼瑪卿”組合共同奏響、唱響原創(chuàng)組曲《黃河源》第四樂章“圓夢”。劉照陸感慨:“當?shù)厮囆g家的歌唱有一種純真樸實、直抵心靈之美。如果通過一定音樂專業(yè)訓練,會帶來更多驚喜和可能!
高原有了室內樂團
在海拔4000多米的環(huán)境中,睡眠都有些困難,更不要說排練,上音團隊只能插著氧氣管搞創(chuàng)作。劉照陸笑言:雖然缺氧,但不缺精神。有一次,為了采集風的聲音,湯聲聲來到海拔4800米的雪山上,用手機錄下粗糲的風聲,以作為音樂會的素材。站在比上海高得多的地方,湯聲聲第一次發(fā)現(xiàn),太陽原來這么大,閃著七彩的光芒,云也走得很慢,天空湛藍。下了山,湯聲聲心里的旋律汩汩流淌。
在湯聲聲的張羅下,果洛州第一支特色室內樂團“阿尼瑪卿”組合誕生了,這個名字來源于果洛州的神圣雪山阿尼瑪卿。高原上慢節(jié)奏的生活和樂手彈奏出的音樂如出一轍,在上海出生的湯聲聲,總是覺得太慢,要再快一點,直到樂手的手指在絲弦上翻飛。
古老樂器彈出新聲
在原創(chuàng)鋼琴與民族器樂組曲《黃河源》中,“阿尼瑪卿”組合的每一個成員秀出了看家本領。德欽弦子傳承人和平手中的樂器是他親手制作,一把由牛角、羊皮、馬尾制成的牛角琴,琴頭是一只木制牛頭,一根弦是高音,代表女聲,一根弦是中低音,代表男聲,演奏中弓弦交錯,好似男女聲在對話。
流傳在西藏地區(qū)、出現(xiàn)于9世紀的達瑪鼓,演奏者關卻才讓像是在篝火邊席地而坐,拍著這件古老樂器。色彩斑斕的藏鼓則像一支巨型的不能搖頭的撥浪鼓,需要桑周站著敲擊,鼓的四周雕刻著吉祥八寶。
賽措坦言,舞臺上的很多樂器已經瀕臨失傳。在當?shù),傳統(tǒng)樂器的傳承和生態(tài)保護工作一樣迫在眉睫,很多4A級景區(qū)為了保護生態(tài)都大門緊閉,因此,果洛州民族歌舞團創(chuàng)排了以生態(tài)保護為主題的民族舞劇《牧人》,成為音樂會的第二篇章中的節(jié)目。為了喚起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在上海演出之后,上音將把這場音樂會帶到西寧、果洛、北京等地,開啟全國公益巡演。
上音考級覆蓋西北
和平還帶著高原的習慣,在上海排練時穿上了長袖的民族服飾。和上音專家上高原缺氧相反,果洛的演員、演奏家們來到上海,都出現(xiàn)了醉氧的癥狀,隨身背包里裝著紅牛和咖啡,每天就靠著這些“外援”來支撐訓練。
但沒想到的是,樂器也會水土不服。達瑪鼓來到上海,因為黃梅天,表面出現(xiàn)了受潮的痕跡!鞍⒛岈斍洹苯M合成員才旦抵滬后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的竹笛因為溫度的變化,直接啞了。湯聲聲作的曲子里,只能用升C調的笛子,這在上音的民樂系也是稀罕的存在,全校只有兩根。好在,學校馬上拿來一根,供才旦演奏,確保演出順利進行。
上音早在上世紀50年代已開設少數(shù)民族班,才旦卓瑪、何紀光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少數(shù)民族歌唱家,經過上音的培養(yǎng),回到家鄉(xiāng)服務當?shù)匚幕ㄔO。昨天演出前,上海音樂學院與果洛州正式簽約,授權并支持青海果洛州教育局在西北地區(qū)開展上海音樂學院音樂藝術考級活動,以西寧果洛中學為基地,讓音樂藝術種子在少數(shù)民族偏遠地區(qū)生根發(fā)芽。(新民晚報記者趙玥)
馬上評|兩極相遇
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之際,上海對口支援的青海省果洛州民族歌舞團,來到上音歌劇院,實踐了從黃河源頭到長江出?诘奈乃囍,正如其音樂會的主題——從黃河到長江。
從阿尼瑪卿雪山到長三角平原,藏族歌舞演員遇到上海音樂學院師生。而早在50多年前,藏族歌手才旦卓瑪就來到了上音,于“上海之春”音樂節(jié)上唱響了《唱支山歌給黨聽》。日前,她又在上交音樂廳第N次唱了這首歌——她的手機鈴聲也是這支曲目。上海培養(yǎng)藏族藝術家是傳統(tǒng)——上音、上戲都有藏族學生或藏族班。西藏話劇團的五代演職員都在上戲學習過戲劇表演、導演和舞美,其中又有不少在上影集團出品的《西藏天空》等影片里擔綱主角……此番,民族歌舞團副團長才旦介紹他擅長的樂器——竹笛,“其實在西藏宮廷樂器里就有,還包括揚琴”,這番話拓展了我們的認知——原以為限于江南地區(qū)的竹笛、揚琴其實早就在絲綢之路上流轉、流傳……因而顯得阿尼瑪卿這支藏族和漢族合璧的樂隊,有了歷史依據(jù)、文化源頭,也有了當代創(chuàng)新。
當我們在舞臺上看到上音教師湯聲聲,像交響樂演奏前先與青海非遺項目中的牛角琴、龍頭琴定調之際,身處長江出?诘奈覀,感覺距離阿尼瑪卿雪山上的太陽也不遠……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