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被稱作“皇帝”的古典音樂
兩首被稱作“皇帝”的古典音樂,分別是海頓的“皇帝弦樂四重奏”和貝多芬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皇帝”。作曲家寫的并非標題音樂,何以被冠上“皇帝”的名頭?
古典音樂的軸心人物海頓,為人溫和又很幽默,在他身上發(fā)生的音樂逸事也多。據(jù)說,1787年11月的某一天,倫敦出版商勃蘭德到維也納去拜訪海頓。勃蘭德到達海頓所住的埃斯特哈齊大公官邸時,海頓正在刮胡子。由于所用的剃刀不太鋒利,海頓發(fā)牢騷說:“我愿意用我最好的四重奏來換一把好的剃刀。”訪客一聽,急忙回到自己寓所拿了一把新買的剃刀送給海頓,就此換回作曲家一首《f小調弦樂四重奏》(作品55之2),這部作品被后人稱作“剃刀四重奏”。海頓的驚愕、時鐘、告別等交響樂,都有相應的逸聞。
1797年,海頓寫成歌曲配樂《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源于作曲家兩次英國之行,目睹英國民眾唱國歌以表對國家的忠誠心,作為一個“貨與帝王家”的宮廷樂長,海頓深受啟發(fā)。那時,奧地利正經(jīng)受拿破侖率領的法國軍隊侵犯的威脅。他想寫一首“奧地利國歌”,獻給他的祖國和皇帝,同時鼓舞廣大民眾同赴國難,保衛(wèi)國家。首相沙勞聞訊后,令詩人豪什卡寫出了《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的歌詞,海頓把它譜成了四聲部合唱歌曲,旋律采用的是一首克羅地亞民歌曲調。那年奧地利國王弗朗茨一世生日,這首歌在維也納國家劇院和各地的大劇院同時演唱。國歌一直沿用到一戰(zhàn)結束,奧地利帝國徹底解體。后來海頓寫《C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6之3)時,把歌曲的旋律作為第二樂章變奏曲的主題,此曲就被稱為“皇帝四重奏”。脫下歌詞的“云錦”,樂曲依然有雍容的氣度。一開始就能感受到整個樂章的主題基調,音樂轉調后,出現(xiàn)了一段類似舞曲風格的旋律,在中提琴和大提琴帶有鄉(xiāng)野味道的低沉伴奏音型下,兩把小提琴唱起了一首近似民間旋律的主題變奏,音樂變得更加熱情飽滿,樂曲雖短,很有深層次的審美享受。
人面臨天災人禍時,有音樂撫慰,就有屹立不倒的信念。去年11月維也納發(fā)生暴亂,當時國家歌劇院正在演出《鄉(xiāng)村騎士》,參加演出的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樂手,聞訊臨時演奏了這首弦樂四重奏中的慢板樂章,以此緩解現(xiàn)場氣氛。
在貝多芬有編號的5首鋼琴協(xié)奏曲中,第一號、第二號還追求海頓、莫扎特所秉持的和諧與平衡之美。在第三號中,開始彰顯自己的風格,音樂表現(xiàn)出強烈的戲劇沖突,鋼琴被賦予更明顯的激情。尤其第五號“皇帝”,大調宣泄的英雄主義及波瀾壯闊的情懷,使整部作品閃爍著輝煌而又耀目的美!皩庿Q而死,不默而生”,貝多芬應該與范仲淹有過一次跨時空的心靈呼應,他們都想成為晝踆的靈烏。第一樂章的快板,鋼琴顯現(xiàn)出“氣吞萬里如虎”的王者風范,它統(tǒng)帥著樂隊,有的放矢的灑脫,揮斥方遒的膽量,雄渾而充滿精神主導力量。第二樂章柔情似水,一陣高潮已然過去,現(xiàn)在有那么小片寂靜為我所用,好像步入一條小路,窄得只夠一人通過,旁邊是一層又一層的樹蔭。在這樣的路上走著,人只有和自己的內心通話,在內省中“定風波”,此后的路更加堅定,不能遷就一分。貝多芬無疑是開浪漫派先河的人物,“皇帝”是集作曲家大成之作,鋼琴協(xié)奏曲中它不稱帝,哪個都沒資格。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