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鏈接:中國古曲《胡笳十八拍》欣賞 演奏:吳兆基
吳大師是一位忠厚長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極深的素養(yǎng)。他與往昔許多知識分子一樣,彈琴似乎不過分著意于技,而更注重于道與氣,注重于意境,情趣與韻味,他的演奏,可以說是融水鄉(xiāng)山靈水秀之氣與其亮節(jié)高風、詩書氣功于一爐之純青的火焰,也是其藝術(shù)素養(yǎng)積累到近飽和點后在客觀環(huán)境觸發(fā)下升華而成的結(jié)晶。
一.吳派源流及其影響
眾所周知,漢代琴學大師蔡邕曾經(jīng)“亡命江海,遠跡吳會”在吳地傳琴十多年。吳國丞相顧雍就是他門下受業(yè)弟子之一。著名的“焦尾琴”就是當時發(fā)生在吳中民間的故事。如果更早追溯到春秋時期,孔子的七十二賢中南方的言子,就曾長期在吳地“弦歌化俗”,以琴代語,樂教民眾。今天在蘇州常熟還留有言子墓等遺跡。從方言音韻來看,歷史上吳語系范圍不限于現(xiàn)今蘇州附近,大致在太湖流域一帶,跨涉今天江、浙、皖、滬四省市。吳聲是同吳語緊密相關(guān)聯(lián)的。太湖水鄉(xiāng)孕育了當?shù)匕傩沾蟊姷恼Z言、歌聲,具有軟綿清婉的特色。自然也深刻影響了吳派古琴的風貌。初唐琴學大師趙耶利對比概括了吳、蜀兩大流派的琴風,曰“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留下千古名言。
自唐以降,吳派人才輩出,琴學大師相繼不絕,宋元時有姑蘇朱長文,兩浙郭楚望、毛敏仲、汪元量等,明代有四明徐和仲,松江劉鴻,姑蘇張用軫,婁東陳愛桐、徐青山,常熟嚴天池等。從流派來看,吳派在各個時代會有分異、演化,有時還可能是回歸。如南宋時出現(xiàn)浙派(并不限于浙江范圍),明代出現(xiàn)江操(松江派)和浙操,都可以看成那個時期吳派在泛太湖流域的變異支脈。尤其是浙操徐門,其琴風舒暢、清越,正體現(xiàn)了吳派琴,并且同稍后崛起的虞山派又有一定的淵源,浙派徐天民的孫子徐曉山曾在常熟教過書,有深遠影響。
明代晚期嚴天池振臂疾呼,抵制琴壇不正之風,開創(chuàng)虞山派,把吳派琴學推向一個新階段。清代吳中琴家蔣文勛評論:“吳派后分為二,曰虞山、曰廣陵!贝藘芍}絡(luò)人才濟濟,琴譜廣博。蔣氏還進一步評述:清代琴界推崇吳派的風氣未減,所傳習多宗吳派,雖今蜀人亦宗吳派。清末至三十年代,熟派(即虞山派)更風行一時。從《今虞》琴刊的琴人問訊錄中可以看到這個盛況。那時,不僅僅是吳地琴人多為熟派,一些湘、蜀名家亦“派擬虞山”。今虞琴社的宗旨就是號召重開虞山琴風。如上所述,吳派既是虞山派之先聲,熟派繼往開來自然是吳派的后續(xù)之音;或如蔣氏所言,虞山乃明清時代吳派的一支。而今,鄉(xiāng)里市井好琴者只知虞山而不聞吳聲,這還情有可原。問題是有些名家也張口只說虞山,閉口不提吳派。若此割斷歷史的誤導傳布,試問于古琴遺產(chǎn)何益?
清中期崛起的廣陵派,按蔣氏所言即為吳派的另一支。而通常琴界說:廣陵源自虞山,又派生諸城,再生梅庵。無論哪種說法,可以認為廣陵派是吳派在清代的演變支脈,而又自成一派。至近代,吳派又演化派生虞山吳氏和吳門琴派。如所周知,古琴大師吳景略、吳兆基兩位分別是這兩個流派的代表人物。早在今虞初期,吳蘭蓀、吳浸陽兩前輩宗師在承傳吳派、熟派的同時已漸開吳門琴風。到了吳兆基大師手上,得到進一步發(fā)揚光大,海內(nèi)外琴人稱譽為“吳門琴韻”。
從琴論譜系看吳派,東漢有蔡邕的《琴操》,因年代久遠已佚,今可查考的,宋代有朱長文的《琴史》,明代有汪芝的《西麓堂琴統(tǒng)》、嚴氏的《松弦館琴譜》,徐氏的《大還閣琴譜》和《溪山琴況》、尹氏的《徽言秘旨》,而較早的《梧岡琴譜》、《琴譜正傳》乃至《杏莊太音》兩譜,及稍后的《藏春塢琴譜》可以說都是虞山派譜系之先聲。清代有汪善吾的《樂仙琴譜》、徐常遇的《澄鑒堂琴譜》、汪簡心的《德音堂琴譜》、徐大生的《五知齋琴譜》和蘇琴山的《春草堂琴譜》等。與其說這些琴譜均可歸屬吳派,不如說這些琴譜的編者及其琴學論述大都崇尚吳派更為貼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