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要寧靜,身體要端正,不可浮躁歪斜。
(二)思想要純潔,情意要專注,不可雜亂散漫。
(三)呼吸要勻調,視聽要集中,不可粗暴放縱。
(四)手指動作要簡靜,不可繁亂,用指又須甲肉相兼,甲多則聲音焦燥,肉多則聲音混濁,兼而用之,其聲自然清潤激切。
(五)兩手用力都要不覺,不可努張過度,輕要不浮,重要不粗。
(六)大指按弦,不可以食指捏住作圈,幫助用力,不可張開虎口。
(七)名指按弦,要末節(jié)凸出,不可凹下,凹下稱為折指,按不能堅。又不可以中指壓其上幫貼用力。
(八)食指彈弦,大指雖可抵送,但不可捏緊,以免影響食指發(fā)力。
(九)左右手指取勢,要文雅美觀,左手各指不可粘連伏于弦上,右手各指不可握拳靠在岳邊,兩手小指雖禁不用,但要伸直,不可屈曲。
(十)形態(tài)雖要嚴肅,不可極度緊張,努目張口。動作雖要活潑,不可流于油滑取媚打花。
四、新制古琴的選擇
彈琴的人和只作收藏的人不同,首先要買一張能用的琴。尤其是買新制的古琴如不能用,對彈琴的人來說是最大的遺憾。那么一張能用的琴起碼應該有什么樣的條件呢?
(一)首先要弦能下指,也就是說琴弦離琴面不可過高,過高叫做抗指,會影響彈琴方法甚至累壞手指。通常以七徽的位置說,琴弦離琴面應在0.5厘米為宜。如過低,易產(chǎn)生煞音(或叫沙音),而且空弦可能會拍打琴面。對岳山來說,如1.5厘米高而琴又不抗指,則最為理想。有的琴中部下彎,俗稱折腰,這樣的琴也是要抗指的(相反,如果拱背,則會有抑弦、沙音等問題)。
(二)琴面不可過于扁平。過于扁平,左手按七弦尚無妨礙,在七徽或七徽以上按一、二、三、四弦就會感到困難。琴面扁平是一弦到七弦之間的弦路上弧度過小,有的琴在四、五徽處弦路上真的就幾乎是平面,這樣的琴不可用。有的琴雖有扁平之病,但因弦外的兩側弧度很大,或只在四徽以上才呈扁平狀,這樣的問題還是可以被忽略掉的。
(三)弦距不可過寬過窄。弦距的寬窄是指岳山處琴弦間的距離。有的琴因取料不足而兩條弦之間距離很窄,會令彈琴的人手指變得拘謹平板。過寬則會感到不易控制,應以1.7厘米為宜,多數(shù)古代琴都是差不多這樣的弦距。這樣弦路練出來的演奏習慣,可以適應大多數(shù)情況下所遇到的琴。琴尾弦距以一弦至七弦之間在3.5厘米為多見和適當。
(四)琴的有效弦長是指由岳山到尾部龍齦之間的長度,以110厘米至111厘米為常制。琴弦短于108厘米,則弦會太松,張力不足,振動不夠,發(fā)不出應有的音質和音量。如弦長于上述指標,則音高很難達到標準要求(即使達音高到了標準,可能出現(xiàn)難以下指或易斷弦問題)。
(五)琴面要平整。有的琴面制作不精細,除了漆不平整不光滑外,尚且有高低凹凸現(xiàn)象,則會產(chǎn)生煞音(或叫沙音)。挑選時,可以把琴面對著光慢慢前后左右偏轉,如琴面反光,所有不平,明顯可見。在該處按弦撥奏并做左手左右移動,可能會有沙音,如未產(chǎn)生沙音,則也可不計。
一張琴不管其他方面如何,上面各項如無問題,此琴就可以落指了。至少做指法的練習是可以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