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市社會經(jīng)濟和文化各項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古琴藝術(shù)逐步被我市廣大市民所矚目,并已成為比重漸增的社會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為了滿足廣大古琴愛好者的學習要求,現(xiàn)將顧梅羹、李祥霆、龔一等幾位大師有關(guān)古琴方面的論著摘錄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一、古琴簡介
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是國樂之精粹。古琴的歷史非常悠久,據(jù)傳說已經(jīng)有五千年的歷史,有史可查也有三千年了,可以說基本貫穿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琴融合了人們智慧的結(jié)晶,表現(xiàn)著華夏兒女對美好事物的贊頌與追求,并逐漸發(fā)展、完善至今,其魅力自然與眾不同。它是一種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的藝術(shù)形式,是傳統(tǒng)高雅藝術(shù)的典型代表,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意義與價值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傳統(tǒng)音樂。
古琴長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寬六寸,象征六合;厚二寸,富天地陰陽之氣。琴面上有標示音位的十三個徽,象征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與四年一次的閏月。傳說古琴本有五根弦,按著宮、商、角、徵、羽定弦,分別代表著金、木、水、火、土五位元素,后來周文王加一弦,周武王加一弦,故得七弦。其琴面拱圓,底板平坦,與古時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架弦的岳山、龍齦,支琴的雁足,發(fā)音的龍池與鳳沼等形象與神奇的比喻,蘊涵了古時人們對青山綠水的喜愛與對華夏文明的執(zhí)著。
作為一件樂器,它音色優(yōu)美、深邃,擁有三種不同音色:泛音幽雅、飄逸、空靈,仿若天籟之音,故稱天聲;散音深遠、雄渾、厚重,有如鐘磬之聲,故稱地聲;按音細膩、柔潤而略帶憂傷,極似人的吟唱,故稱人聲。天、地、人三者相互補充、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架構(gòu)了古琴豐富的音樂藝術(shù)表現(xiàn)平臺!陡呱健贰ⅰ读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陽關(guān)三疊》、《酒狂》、《關(guān)山月》等三千余首悠遠、動聽的古曲和大量關(guān)于琴家、琴論、琴制、琴藝的文獻,更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chǎn)。
古琴在古時還象征著地位與才學,許多歷史名人都擅長鼓琴——神農(nóng)、伏羲、舜、鐘儀、師曹、師襄、師曠、師涓、成連、伯牙、雍門周、孔子、司馬相如、趙飛燕、蔡邕、蔡文姬、嵇康、阮籍、白居易、趙耶利、董庭蘭、薛易簡、歐陽修、蘇東坡、李清照、郭楚望、耶律楚材、趙佶、萬松老人、嚴天池、冷謙、朱權(quán)、徐谷等,就連清朝的幾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也都喜愛并擅長彈琴,乾隆皇帝還收集了許多好琴并記載在冊。
自南宋末年以來,由于演奏風格、師承淵源、所據(jù)傳譜的不同,形成了眾多的琴派——浙派、虞山派、廣陵派、浦城派、泛川派、九嶷派、諸城派、嶺南派等。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曾多次提到古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耙瓮╄髌,爰伐琴瑟”!扒偕谟,莫不靜好”!秴问洗呵铩け疚镀防,記述了春秋時楚國著名琴家伯牙鼓琴——高山、流水,而鐘子期聽后感慨道:“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睆拇硕顺蔀橹。春秋末年的孔子既是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音樂家,他不但會彈古琴,而且技藝嫻熟。他曾向師襄學彈《文王操》,能把樂曲內(nèi)容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并有著驚人的鑒賞能力。他教授的“六藝”之中的“樂”,就有彈琴誦詩的內(nèi)容。他還作有《獲麟操》、《猗蘭操》等琴曲。西漢的大文學家司馬相如曾為卓文君彈唱《鳳求凰》,從而成就了一段美滿姻緣,被后世傳為佳話。東漢的蔡邕既是彈琴圣手,又是作曲名家,也是制琴大師。據(jù)《后漢書·蔡邕傳》中記載:蔡邕在吳地時,有一次鄰居家燒柴做飯,他聽到柴木在火中發(fā)出清脆的爆裂聲,知是良材,立刻向鄰人索要出來,制成琴后果然音色優(yōu)美,因琴尾還帶有焦痕,故被人們稱為“焦尾琴”。這張琴同齊桓公的“號鐘”、楚莊公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共同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魏晉時期的琴家嵇康,位居“竹林七賢”之首。他博學多才,崇尚老子、莊子,音樂上頗有造詣,政治上鄙視腐敗政權(quán)。他后來被司馬氏殺害,臨刑前還從容彈奏《廣陵散》,以表述憤恨不平之情,成為千古傳誦的佳話,因此也就有了“《廣陵散》從此絕矣”之說?梢哉f,有關(guān)古琴的傳說、史實和文學作品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