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起”
“掐起”有明確的標準:即要有“共鳴”與“余音”。除了不可掐出“啪嗒啪嗒”的雜音外,還需講究輕響的音量。雜音或音量過重過輕,都會破壞旋律的線條,更不用說音樂旋律對情感的表達。要使“掐起”成為旋律中的一環(huán),有“共鳴”與“余音”,則需講究方法。其方法是當“掐起”時必須大指與名指呈“匡”字形,名指必須用近小指一側的指端按弦,壓低手腕,大指掐弦的那一煞那是突然往上吊弦,切不可沿著琴面向邊沿方向扒弦,那樣必然會出現(xiàn)類似扒竹籬笆似的雜音。行進中的“掐起”,還必須在“掐起”前的一兩個音時,左名指作好“匡”字形,隨大指走音而移動。此時名指不可抬高,離弦只須1-2毫米,甚至可附在弦上與大指同時行進。在掐起時,名指還必須先于大指前一剎那按在弦上,不可象蹺蹺板那樣的兩頭翹,出現(xiàn)名指打弦的聲音。此技術我用了“帶狀行進”四個字概括,也就是在走音行進要“掐起”時,要帶著“匡”字的形狀。當一說“帶狀行進”,學生就明白了全部含義。
“掩”
所“掩”的音是旋律音中的組成部分,必須與旋律音的線條構成一體。常見有的演奏者“掩”出琴面的木板聲,實是對旋律的破壞!把凇钡姆椒,是按著弦的名指與掌腕如同拿榔頭的手臂,放松而自然地帶有彈性地將榔頭(大指)敲(掩)下去。榔頭的垂點就是大指的“正位”,要“掩”出實在而厚潤的聲音。除外還需考慮“掩”音量的大小是否適合旋律線條的需要。
“輪指”
“輪指”音的質量標準是清晰顆粒、力度平均,三個音依次以基本相同的力度彈奏。力度最薄弱的是名指,常見當名指彈出后,其他兩指會一溜串的跟出去,要不混囤不清,要不就是不勻。我用了十二字口訣教學生:“跺跺齊、夾夾緊、帶點斜、不要高。”三個手指指尖要跺齊;因沒有后助力,所以第二關節(jié)要夾緊,作為有限的后座。名、中、食三指帶點斜可以彈在弦的一個點位上,音色更會平均有力。彈出后三指不要翹得太高,翹高既不美觀,又會影響回收的速度。
“滾拂”
“滾拂”最忌如同機械動作,顯露出一來一去的痕跡。為此可連續(xù)反復訓練“滾七抹六”、“滾七六抹五六”……“滾七六五抹四五六”……類推之。如還有痕跡,滾時名指再向掌心收攏一點,并在力度上作有意識的控制。“滾拂”應隨樂曲內容的需求而變化,有時是展現(xiàn)平坦寬廣的勢態(tài)、有時是推涌逐前的情景。因此有時是平均的力度,有時是“一二三四弦慢,五六七弦快”……
“吟猱”
“吟猱”(二胡小提琴演奏者及部分古琴家稱為“吟揉”)具有潤色美化音色及進行風格氣息處理的功能,古人也說“五音活潑之趣,半在吟猱”,很多學生都想及早學習“吟猱”之法,使音色活轉而優(yōu)美。但由于“吟猱”方法多變且活,并無絕對一致的標準。如掌握不好,方法不正確,就會影響到日后的演奏。因此我一般不急于教“吟猱”,待其彈到信手爛熟時,授予原理及方法,可自然而成。
“吟猱”究其原理,是在音發(fā)出后,左手指在音的左右作適量幅度的擺動,擺動的方向應基本與弦平行。如果方向扭曲紊亂,則會阻遏琴弦震動波的長度,即縮短了“吟猱”余音的長度。其區(qū)別是“吟”的動作幅度小,“猱”的幅度大。不論幅度大小都應保持主音的穩(wěn)定性,過大則會使音準游移搖晃。左手“吟猱”時,肩、大臂、小臂都須放松,由手腕帶動手指作左右擺動。小臂基本不動,僅僅是手腕的擺動(梅庵派高骨猱弦除外)。手腕要壓低,保持擺動時手指對弦的壓力。古人云:“凡吟猱引,皆候彈了將余音取之,不可錯亂!币话愣际窃谝舫霈F(xiàn)稍待穩(wěn)定后再作擺動,切不可與音出現(xiàn)的一剎那同時擺動。對照古譜,眾多琴家及不同的派別對“吟猱”也無絕對固定的解釋與彈法。有在音準位置的左右兩旁擺動,也有在音的左邊或右邊擺動;有帶固定節(jié)拍的擺動,有由大到小的擺動;有將“吟”彈成“猱”,也有將“猱”彈成“吟”……不論如何“吟猱”,首先應掌握它的原理及方法,待基本方法正確后,就按所學老師的指導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