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音樂才華橫溢,作品流芳后世
童年:良好教育,才華顯露
1797年1月31日,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出生于維也納近郊的里希田塔爾。他父親是一個教區(qū)學(xué)校的校長,同時也是一位業(yè)余音樂家,這使得舒伯特從小受到音樂熏陶。他的母親在結(jié)婚前是一個女仆,婚后生了15個孩子,不過這15人當(dāng)中,有10名在出生后不久就病死。
5歲開始,舒伯特就隨父親學(xué)習(xí)鋼琴,小提琴。
6歲時開始進入學(xué)校上課。
7歲時,師從霍爾澤教堂的樂隊長邁克爾·霍爾澤學(xué)習(xí)音樂理論。
11歲(1808年8月)時,舒伯特考進了皇家神學(xué)寄宿學(xué)校,并在皇家教堂童聲合唱團里唱歌,在那里開始接觸了莫扎特的序曲和交響曲。正是大量不斷地接觸各種各樣的曲譜,以及經(jīng)常去歌劇院聽歌劇,為他的后來的音樂創(chuàng)作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12歲,他入住天主教會的宏威克特(Konvict)學(xué)校。在校五年期間,他開始了廣范的音樂學(xué)習(xí),并開始作曲。
16歲時,他就創(chuàng)作了《第一交響曲》。
成年:不滿管束,憤然辭職
17歲,離開音樂學(xué)校后,他就在父親任校長的學(xué)校,當(dāng)上了一名普通的教師,同時進行創(chuàng)作。他經(jīng)常抱著詩人的集子,沉靜其中。有時正上著課,忽然有了靈感,就轉(zhuǎn)身對臺下的學(xué)生說:“我們現(xiàn)在改上音樂課吧!”說完,他就對著黑板,開始作曲,完成后就教大家演唱。也是在這一年,舒伯特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格麗卿》譜曲,這部歌曲杰作,打開了他創(chuàng)作靈感的閘門。
18歲的一年內(nèi)(1815年),舒伯特就寫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寫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還創(chuàng)作了第二,第三交響曲,2部彌撒曲和其它作品,F(xiàn)在我們常聽到的《魔王》,《野玫瑰》,《永恒的愛》,皆是當(dāng)時的作品。
20歲時,由于不滿被管束,在父親極力反對的情況下,他毅然辭職做起了自由音樂家(有才華的人都不滿被管束,因為他們的思維是開放的,懷疑受莫扎特的影響)。
自由職業(yè)者
他和朋友索貝爾住在一個狹小的屋子里,不停地創(chuàng)作。冬天,沒有足夠的衣服夠他倆用,當(dāng)索貝爾外出時,他就躲在屋子里作曲。晚上,他常常是戴著眼鏡入夢。早上醒來,就趴在五線譜上,連穿衣洗臉都顧不上。他自己沒有鋼琴,便借助朋友的鋼琴來創(chuàng)作。一次,當(dāng)他樂思驟起,興奮地跑到朋友家,可發(fā)現(xiàn)鋼琴前已有人在彈奏,就只好默默地離開了,回到家,就躲在被子里哭了。
他的生活狀況一直很糟,本可通過教授音樂課,獲得不錯的收益?伤粚ψ髑信d趣,其他的所謂“工作”對他而言毫無意義。這樣他便只能靠微薄的版稅生活。他又厭惡創(chuàng)作中的商業(yè)因素,長久以來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出版商往往以不暢銷為由,只出版他的一些僅供娛樂的輕音樂。
他有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舒伯特常常拿出自己的作品和大家一起欣賞。感于他的創(chuàng)作速度,一位朋友問他,你是如何作曲的?他回答道:“我是每天作曲的,一曲完成,下一曲開始。”
舒伯特沒有像莫扎特和貝多芬那樣積極主動地在公眾場合展現(xiàn)自己,1827年才在朋友們的勸說下開了個人音樂會,并取得巨大成功。
歸宿
舒伯特很小就崇拜貝多芬,可在同一個城市,貝多芬直到臨死前才看到他的曲譜,猛然驚嘆:“這里面有神圣的閃光!”并立即托人找來舒伯特,當(dāng)時貝多芬已病入膏肓,他振作著握起舒伯特的手說:“我的靈魂屬于你!”
不久,貝多芬就于世長辭了。舒伯特拿了火炬為貝多芬送葬。失去了知音,讓他陷入長久的悲痛之中。一年零八個月后,他也溘然離世。彌留之際,他囑咐親友:“請將我葬在貝多芬的身旁!弊裾账倪z愿,他的哥哥把他安葬在貝多芬墓旁。 ”
作品
舒伯特雖然在世只有31年,卻給世人留下了一千多首作品,其中有600多首藝術(shù)歌曲,被譽為“歌曲之王”。 此外還有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他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后一位巨匠。
軼事:《搖籃曲》的創(chuàng)作
一天晚上,舒伯特餓著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見一個熟人,借點錢買吃的,但好久也沒有碰到熟人(大音樂家竟然如此落魄,不可思議)。
這時他到了一家豪華的餐館門前,不加思索走了進去,在一張桌子前坐下。他拿起飯桌上的一張舊報紙,見上面有一首小詩:“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媽媽雙手輕輕搖著你……”這首樸素、動人的詩,打動了作曲家的心靈,他眼前出現(xiàn)了慈愛的母親的形象:在那寧靜的夜晚,母親輕輕地拍著孩子,哼唱著搖籃曲,銀色的月光透過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好美的一副畫面……
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他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紙,拿出一支鉛筆,一面哼唱著,一面急速地譜寫著,這就是廣為傳唱的舒伯特《搖籃曲》。舒伯特寫好后,把歌曲交給了飯店的老板,并且動情地唱了起來。老板雖然不懂音樂,但覺得這首曲子那么好聽,那么優(yōu)美,便給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燒牛肉。
我評
比起前面的幾位音樂家,舒伯特自小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整個童年一直到17歲都在學(xué)校學(xué)習(xí),是幸福的。舒伯特到他父親的學(xué)校任職后,只呆了3年就干不下去了。舒伯特不愿受約束,卻不料離開父親的學(xué)校后,連基本的吃穿都保證不了。莫扎特依靠自己的名氣,還會有些收入,舒伯特因為沒有名氣,又不善于炒作,可以說是吃了上頓兒沒下頓兒。資料顯示是因為梅毒和傷寒癥去世,我認為與營養(yǎng)極度不良有關(guān)。作為一個高等動物的人類,卻整天找吃的,其生活水準甚至還不如當(dāng)今的流浪漢,就別說考慮組織家庭了。
舒伯特的鋼琴演奏水平與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都不能相比,這也是他沒被重視的原因。貝多芬的成名是從拜訪莫扎特開始的,車爾尼因為是貝多芬的學(xué)生而出名,而舒伯特的老師,一個個都沒有很大的名氣,他怎么會出名呢?他和貝多芬生活在一個城市,一個時代(比貝多芬小27歲),完全有必要去拜訪貝多芬,而他卻沒有勇氣去。貝多芬是他崇拜的偶像,精神的支柱,貝多芬死了,他的精神支柱也垮了。
舒伯特前半生受的教育是最好的,而后半生是最倒霉的。他像貝多芬一樣沒有結(jié)婚,沒有后代,比莫扎特還短壽(31歲),比莫扎特還貧困,像車爾尼一樣沒有很大的名氣,直到后人逐漸認識到其作品的價值。車爾尼因為是貝多芬的學(xué)生才出名的,舒伯特則是因為葬在了貝多芬墓旁才引起世人關(guān)注的。
巴赫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海頓被稱為“交響曲之父”;貝多芬被稱為“樂圣”;舒伯特被稱為“歌曲之王”,可見他們作品的社會價值和地位是基本相當(dāng)?shù),但舒伯特在生前,幾乎沒有名氣。
選自某高!朵撉偎囆g(shù)指導(dǎo)》課堂講義(王喜亮2012.1)。
貝多芬:經(jīng)歷了坎坷的身世,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音樂
給大學(xué)生講莫扎特時,我提了幾個問題,值得深思
音樂家趣聞:海頓出生于1732年4月1日,為何后來改成3月31日?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xué)習(xí)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