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為什么沒有西洋樂器流行
西洋樂器吉他(運用六線譜),提琴(運用五線譜)、鋼琴(運用五線譜)與各種的西洋管樂都是已經風靡全球的樂器;但是其中沒有一件是源自中國;難道是因為中國的民族樂器設計制造上不科學,沒有運用十二平均律而只能撰寫五聲調式的音樂?
國樂笛子與嗩吶為什么沒有學者研究用鍵子來控制從而達到與長笛、黑管相同的十二平均律音響效果呢?古箏、揚琴琴弦眾多居然不是十二平均律的樂器;西洋樂器吉他雖然唯有六根弦卻運用了十二平均律的律制,從而流行全球;中國的國樂為什么沒有得到世界的認可?而是慢慢地走向衰落了呢?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國樂走向衰落的說法不盡相同;
。1)國樂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與外國人不理解中國文化相同,西方國家是十二平均律律制的音樂體系,中國國樂是五聲調式的音樂體系;近些年來國人對國樂文化不夠重視,崇洋媚外,使得外來文化浸入了我國,現在的中國人連自己的漢語普通話說的都沒有達到標準;就去學習西方國家的英語,好像不會英語就沒有文化一樣;中國的國樂文化博大精深,為什么國人還要崇洋媚外呢?
歸結根源在中國現在的整體國民素質還有待提高,中國的一些樂器已經頻臨失傳的狀態(tài),在精神文明上的需求還沒有達到能夠欣賞音樂的程度;在國外每周都有音樂會,很多的人搶票都搶不到,相反在中國,只有少數的人會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音樂會上面,從而導致了中國的音樂遠遠落后西方國家;
(2)因為西洋樂器屬于外來音樂,國人會潛意識地認為西洋樂器要比國樂顯得高端,西洋樂器本身的音樂律制是為和聲制造設計,樂器之間的音律方面不會發(fā)生自相的矛盾;而國樂早起沒有和弦,聲部的配置不同,導致國樂音量的大小也不盡相同;
音樂陶冶情操,但是不只有西洋樂器才可陶冶情操,國樂的演奏能力受制造工藝與發(fā)聲方式的局限,在音質方面的確不如經過工業(yè)化精致改良的西洋樂器,音樂并沒有貴賤之分,事實證明國樂同樣也可陶冶情操;
。3)中國國樂文化精髓博大精深,無論到何時,國樂文化應當被發(fā)揚與傳承下去(不能丟棄自己本國的文化),中國國樂文化的確需要青年一代來加以弘揚,多數的國人喜歡西洋樂器也能理解,崇洋媚外有點夸大其詞了;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國樂文化也隨之發(fā)展了起來,如今已經有中國的老外開始癡迷中國的語言、樂器,甚至在中國定居;
改革開放后隨著外來西洋樂器的涌入,當前國樂的發(fā)展面臨著重大挑戰(zhàn),運用科學的方法,勇于創(chuàng)新,唯有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將國樂弘揚光大,使其屹立在世界音樂之林。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