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音樂發(fā)展概述
錄入時間:2012/2/27 16:43:00 來 源:中音在線 [音樂考級]
宋代潮州出現(xiàn)一種祭孔的大成樂。據(jù)饒宗頤先生在海外搜集到的《永樂大典》、《三陽志》中記述嘉定十四年重修供奉孔子的宣圣廟大成殿,恢復舊制云:自宋以來,潮城孔廟每年于仲春及仲秋舉行祭孔典禮,演奏大成樂。所用樂器有編鐘、編馨十六枚、琴自一弦至黃十張、笙、瑟、鳳簫等,初由士子執(zhí)器登歌、到淳熙年間由民間樂工演奏……?梢娧葑嚓嚾葜嫶笈c正規(guī)。這是當時儒學文化所提倡的禮樂,是宋代大晟府教坊音樂,原名叫"大晟樂"。也是當時宗廟祭典用之雅樂。此為中原古樂在潮州(府)傳播的明證。
南宋末年。宋帝南逃,宋室左藏朝散大夫吳丙隨文天祥率勤元之師抵潮。吳丙是宮廷樂官,其時帶樂工、歌伎、禮樂。后來吳丙在潮陽安居落戶。明代江西提學李齡(潮陽棉城人)告老回鄉(xiāng)于潮陽修建學宮,傳播宮廷音樂;及后任過廣西副使的陳淳臨因奉旨平交趾有功獲御賜,榮歸故里潮陽棉城時,圣上賜予一班樂師、歌伎隨其還鄉(xiāng)。這是宋明時期中原音樂輾轉傳播入潮的例證,故潮陽素以"笙、簫、管、笛為主器的笛套音樂"聞名!冻标柨h志·風俗志》有記載日:"帝鄉(xiāng)萬里雖非唐魏比,然被化深矣,方其盛時弦歌達于四境……"可見其時潮陽音樂風行盛況。而潮地南海之濱北有五嶺之嶂,使上古的中原之音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于此。
明清時期,城市較為繁榮,潮州(府)城鎮(zhèn)商貿手工業(yè)也有所發(fā)展,人口有更大增長,其時,適應于市民生活的戲曲、彈詞說唱、絲竹樂、鼓吹樂更為興盛,每逢節(jié)日常請來這些民間樂社、藝人肋興演奏,此外各鄉(xiāng)鎮(zhèn)還普遍設有半職業(yè)性的"吹首館","八音館"的組織,多為民眾做紅白事,以吹鼓奏樂為業(yè)。這些樂館組織,每逢節(jié)日慶典或游神賽會演出,各顯其高超擇藝,常搭臺對陣競演,因此清天潮州(府)享有成名的揭陽"拍雞"(樂曲名,潮州話"拍雞"即"斗雞");海陽"咬鵝",潮陽"得勝令"(曲牌名)都是反映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曲目,都是為群眾公認的精湛技藝。其時民間還有職業(yè)性的紙影班、皮影、傀儡戲演出,這些伴樂藝人還常以模仿唱腔吹奏"的禾曲"(即嗩吶"卡戲"演奏),多以吹奏外江曲出名,揭陽大吉師,則有雙吹過支絕技,引人矚目,五花八門的音樂品類,為潮州(府)人民群眾音樂生活增添豐富的內容。
明清以來,外來(外省)戲曲劇種相斷入潮,商業(yè)性演出十分頻繁,這為潮音戲又注入新血液。如晚明正音戲(屬南戲)自浙東、贛南至閩南接詔安、東山諸縣至潮州(府);西秦花鼓戲在清乾隆時經湖南、粵北、惠陽、海豐、閩西經客族嘉應州至潮州(府);此外還有昆山腔,弋陽腔、桂林戲等劇種也先后入潮;正音戲、酉秦戲、外江戲已在潮州(府)、海豐、陸豐、興梅地區(qū)落戶,漸已演變,它對潮音戲的影響極深。尤其是正音戲有著南戲一套深厚打擊樂傳統(tǒng)技法和豐富完整的曲牌音樂,潮州大鑼鼓《拋網(wǎng)捕魚》原正是脫胎于正字戲《二度梅》的音樂鑼鼓伴樂,經過改編整理而來。大鑼鼓《追舟》、《十仙慶壽》、《擲釵》也脫胎于正字戲鑼鼓伴樂。大鑼鼓《秦瓊倒銅旗》是從西秦戲傳奇武打和白字戲鑼鼓伴樂脫胎而來。外江樂是漢劇音樂(新中國成立以前稱漢劇為外江戲),故也稱漢調,它的音樂成份包含南北合套的板腔體皮簧調,具有高亢豪放氣概,打擊樂則以蘇鑼鼓伴樂主要特色。潮州大鑼鼓《燈樓》也是吸收外江戲打擊樂,外江樂(漢調)曲調的演奏以弦索樂為主。清光宣之際,曾風靡全潮,尤為文人貴族、士儒所嗜好,被雅稱為儒樂、國樂。
新中國成立后,潮州音樂得到蓬勃發(fā)展。50年代初成立汕頭潮樂改進會和潮州市民間音樂團等組織。1956年潮州音樂曾在北京參加全國潮州音樂音樂周會演,1957年在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上,潮州大鑼鼓《拋網(wǎng)捕魚》獲得金質獎章。
60年代后出版的潮樂著作有《潮州民間音樂選》、《潮州音樂曲集》等;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器樂曲代表作有《春滿漁港》、《歡慶勝利》、《喜送豐收糧》、《一路送糧一路歌》;整理樂曲有《關公過五關》、《雙咬鵝》、《追舟》等。
2006年5月20日,潮州音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輯/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