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不可或缺,以“營小”為例了解音樂課程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
導語:“營小”是呼和浩特市營坊道回族小學的簡稱,于1959年在回民區(qū)建成,“營小”不僅有著美麗、清新、自然、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同時也有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施。學,F(xiàn)有教學班27個,學生1400余人。一直堅持“教研強師、科研興!钡脑瓌t,積極著手打造“減負、高效”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體系,逐漸形成“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營小”教育活動。
01
了解音樂普通課程的現(xiàn)狀,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普及和宣傳
呼和浩特市“營小”是回民區(qū)的一所重點小學,學校的硬件條件、公共設施、教學配備比較完善,學校領導也很重視民族文化的普及和宣傳,在音樂方面投入較多。對于教學來說,學校里有專業(yè)和優(yōu)秀的設備,教師以及環(huán)境,所以在學校這種優(yōu)厚的條件下才足以使小學音樂課堂得以傳承。
而社會各界對“營小”的發(fā)展也有著極大地積極推動力,在社會環(huán)境這一層面幫助在校學生拓寬學習民族音樂文化的渠道:通過活動的開展進行大眾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在課堂向學生講授當地的民族音樂以使其傳承下來,同時還舉辦相關的文化演出等不同類型的活動,使得回族和蒙古族的音樂更能得到學生們的關注和喜愛。
1、音樂教材的使用
“營小”作為回民區(qū)的一所重點小學,學校的硬件條件、公共設施、教學配備比較完善,教材方面嚴格按照國家教育局以及地方教育局的規(guī)定。通過本人的實地調查后發(fā)現(xiàn),音樂普通課是嚴格按照新課標規(guī)定采用的教材開展教學活動,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發(fā)行,教學內容滿足新課標的各項要求。
音樂課上用的CD、視頻資料,大部分來自于教材的教師用書、公開發(fā)行出版物及網上公開視頻音頻資料等。音樂普通課程教材中的民族音樂知識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意義,都是以全國各個少數民族為代表的個別音樂作品。
能夠在學校里呈現(xiàn)出我國音樂的多元化和豐富性,然而卻沒有太多的關于本地的少數民族音樂,這使得“營小”的學生們不能在日常的音樂課當中更多地了解內蒙古地區(qū)的優(yōu)秀民族音樂,對當地的音樂文化無法形成全面的認識,因此會使學生的興趣逐漸降低。
2、教學組織與實施過程
學校硬件條件基本能滿足音樂教學要求,音樂公開課教室有1間(后來兩校區(qū)合并取消,采用音樂公開課的形式進行),其中有電子琴、電鋼琴數量分別為3、1架,不同的班級都擁有自己單獨的音響設備。作者通過調查實習并訪問了學校的三位在職教師,得知了以上的配備器材數量,使用的器械均按照相關要求進行配備。
“營小”現(xiàn)有音樂教學配置可以滿足日常音樂課程的需求,音樂普通課都在各班組織教學,用于公共示范課的多媒體會議室,置于學校教學樓5樓,教室內多媒體設施完備齊全,且放置有電鋼琴,供公開課使用。
音樂老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設備的多種功能,并配有錄音機或電子琴來開展相應的授課,該,F(xiàn)有的錄音機、電子琴數量保證了平時的普通音樂課堂需求,并無短缺。音樂課程的教授會更多的采用多媒體設備予以輔助教學。
“營小”整體的音樂硬件設施較為完善,可組織音樂普通教學活動,以及校園藝術節(jié)和其他音樂活動。本校嚴格按照教育部門的要求,采用他們制定的音樂教材而開展教學活動,這就是本文所說的音樂普通課。據采訪該校音樂教師楊翠老師得知,“營小”每個年級一周有10節(jié)音樂課,現(xiàn)階段共有三名正式音樂老師。
各自分別向2個年級授課,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發(fā)行的音樂教材為主,在《新課標》各項規(guī)定的指引下,課程內容多為歌唱課、欣賞課等。一般情況下,電子琴、多媒體等是教師經常采用的教學設備,本校沒有配置專門用于教學的音樂教室,有公開示范課教室一間,音樂普通課都在各班級里組織教學。
02
了解音樂特色課程的現(xiàn)狀,“泥哇嗚”是一種樂器,在回族廣泛使用
1、音樂教材的使用
音樂特色課程中,“泥哇嗚”的教學是教師通過將人教版音樂教材與《泥哇嗚演奏教材》相結合,選擇一些短小且廣泛傳唱的兒童歌曲。像《粉刷匠》、《小星星》等曲目,因學生對其比較熟悉通常作為過渡曲目。男舞團則是通過聘請的老師與本校的老師根據學校的情況以及學生的情況進行自行安排。
2、教學組織與實施過程
“營小”音樂特色課(“泥哇嗚”器樂教學)的開設,是學校重視對學生具體的音樂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民族器樂課程的開設不僅是在學習一件樂器,同樣是在學習一種少數民族文化!澳嗤蹎琛笔且环N樂器,它在回族被廣泛使用,是邊棱氣鳴樂器。它的名字在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的別名,比如泥簫、吹吹子、泥牛塤等等。
在西海固一帶更為廣泛地使用這件樂器,而在當地又被稱為“哇嗚子”。“泥哇嗚”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該樂器是由泥土制成的,而且演奏出來的是“嗚嗚哇哇”的聲音。“泥哇嗚”主要使用的泥土是黃膠泥,形態(tài)各異,也有不同的音孔數量和位置。大的和鵝卵類似,小的則像核桃。
形狀各異,如橢圓形、扁方形等多種多樣,不再一一列舉。通常的做法是在其前后分別開音孔,于上部設置相應的吹孔。其中核桃形、橢圓形、魚形的音孔分別開設了1、5、7個,開孔處于不同的位置;牛頭形的孔在正中間位置,共有四個,有三個前孔和一個后孔,還有一種四個前孔兩個后孔的牛頭形“泥哇嗚”。
蝶形“泥哇嗚”,共有三個前孔一個后孔。此外,還有三音孔的扁方形“泥哇嗚”,這種的原材料主要是皮革或綿紙。雖然“泥哇嗚”形態(tài)各異,有不同的音孔位置,但都有用來拴彩珠或者是絲穗等不同裝飾品的小孔,這些小孔大多都預留在底部或者是兩側。
結語:現(xiàn)階段的“營小”,除了國家要求的普通課程(基礎性課程),還設有特色課程(即主題性課程和拓展性課程),其中主體性課程包括童趣書法、葫蘆絲、創(chuàng)意美術、校園足球;拓展性課程分為四類,分別從藝術韻動、科技智動、健美律動、人文慧動方面開展,主要內容有關于機器人的課程,蒙古族的舞蹈以及“泥哇嗚”。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