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與“炫耀” 暴露音樂教育中最大的悲哀
這段時間,電視劇《小舍得》熱播,劇中橋段映射出的一些家庭教育現狀令許多網友直呼內容太過真實。而劇中被推上熱搜的一幕,令部分家長看到后反思了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
劇中小孫女唱歌比賽拿了第一名,外公一高興就叫孩子們來家里聚會。本來是一場和諧的家宴,卻因為家長的攀比之心變得火藥味十足,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看到別人的孩子表演唱歌后,
蔣欣扮演的媽媽田雨嵐也不甘示弱,居然讓自己孩子背起了圓周率,還炫耀孩子已經背到小數點后兩千位。
就這樣,好好的一場家庭聚會,變成了攀比大會。
而這個背圓周率的小男孩,也在一次家長會上哭著控訴:“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這樣一個影視劇中的片段,扎心卻真實,暴露了教育中最大的悲哀。
對于家長來說,茶余飯后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孩子。而“攀比”這件事,在所有的教育中都多少存在,也包括音樂教育,F實中就有很多琴童家長像田雨嵐一樣總喜歡炫耀孩子,炫耀孩子幾年就考上了鋼琴十級,炫耀孩子沒學多久就獲得了很多很多大獎,炫耀孩子會特別多的樂器,炫耀孩子被音樂老師夸天賦過人……
我們不能說“炫耀”就是錯誤,哪個孩子不令父母引以為傲呢?哪個爸媽不是曬娃狂魔呢?可如果其中夾雜了攀比心,那就使音樂教育變了味兒。在攀比心驅使之下,家長會強迫孩子盲目地學習音樂,別人學什么我們就一定也要學什么,要求授課老師趕進度,考試級別一定要在別人之前……
這樣會導致的結果顯而易見:基本功不扎實,考級證書無異于一張廢紙,孩子被迫學習的東西不一定是興趣使然。在這層無形的壓力籠罩之下,孩子怎么能學好音樂,又怎么能感受到音樂的快樂,從而熱愛音樂呢?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周海宏曾經說過:“別讓孩子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家長的功利、攀比心態(tài),也可能傳遞到年幼的孩子心里,產生不利影響。漸漸的,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將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
相信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在自己的教育下,收獲的是一位享受音樂的小紳士、小公主,不希望多年以后坐在鋼琴前的孩子只是個沒有感情只知道技法、技巧的“機器人”。對待學習音樂這件事,若沒有正確的態(tài)度,最后的結果只會害了孩子。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在未來的人生收獲滿滿的幸福,初心本是好的,但是在實現的道路上,有些父母卻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從而葬送了孩子的快樂童年時光。
相比這樣雞血式教育,劇中另一對父母則很尊重孩子,并且不忘初心,他們認為學音樂是為了講究素質教育,想讓孩子全面發(fā)展。
這樣的心態(tài)才是我們每一位家長都應該學習的,學音樂首先是為了讓孩子在生活中有自己熱愛的事物,并為之努力,在音樂中感受藝術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從而熱愛生活;其次就是為了能讓孩子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收獲堅韌不拔的好品格,培養(yǎng)毅力、堅持力、自信力等多方面的好品質。
而考級、比賽的設置本就是為了檢驗孩子的學習水平,增強孩子的自信,發(fā)現不足,便于教師提升教學質量,并不是家長用來攀比的“工具”。
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首先自己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有濃厚藝術修養(yǎng)的人,那么你就要摒棄不良的心態(tài),正視音樂這門藝術。這些才是我們讓孩子學習音樂的初心,這樣也才能讓孩子在學習音樂的道路中受益匪淺。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