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欣賞教材《聽音樂》:一堂遲到的音樂課
莫扎特是音樂史上最多オ多藝的作曲家之一,他用當時流行的所有音樂體裁創(chuàng)作了偉大的作品。他的交響曲和弦樂四重奏一樣深刻,他的鋼琴協(xié)奏曲和歌劇一樣富于戲劇性和抒情性。他的音樂如歌一般:即使是他的器樂旋律也似乎來自人聲。他的作品傳達了優(yōu)雅、舒適、自然,以及平衡、嚴謹和完美的比例。不過,神秘的和聲也帶來了陰暗的情緒,和抒情性形成對比。莫扎特將優(yōu)雅和力量獨特地結合在一起。他的作品無論多么激動或緊張,聽起來都優(yōu)美動人。他認為音樂“不可以難聽,應該愉悅聽眾,或者說,不應該沒有音樂性”。
對于我這樣的70后們來說,一提起古典音樂就有點羞愧。我們從小全部的音樂修養(yǎng)就是一些流行歌曲、迪斯科舞曲、還有零零星星的輕音樂。對于古典音樂不但缺少機會接觸,即使接觸了也聽不懂。也曾有一段時間特別想補補課,但是一無好老師,二沒好教材,漸漸地也就淡漠了。只有坐在賓館的馬桶上,才能偶爾聽到頭頂上響起莫扎特的小夜曲,不過隨著"嘩啦"一聲水響,這點可憐的古典音樂熏陶也中斷了。原來不懂古典音樂也照樣能過日子。
《聽音樂》是西方音樂欣賞的一本經(jīng)典教材,至今已經(jīng)7次再版,中文版是根據(jù)第6版翻譯的。這本書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混沌問題搞明白。而復雜和混沌,是我們欣賞古典音樂遇到的最大的障礙。
為什么音樂需要從娃娃抓起?因為孩子的心靈是一張白紙,你給他們聽什么就是什么,那些音樂本身會在他們頭腦里做出解釋。而年紀稍大就不行了,白紙已經(jīng)被畫滿,不再接受未歸類的東西,換句話說,需要從音樂聽出意義。
我依然記得我第一次聽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的時候。那時得以在雙卡錄音機上,偷偷把語文老師的正版磁帶翻錄下來。當李德倫的指揮棒一揮,我仿佛一下子全聽懂了,因為我一邊聽一邊把音符還原成畫面。
我聯(lián)想到我家門口的河,河岸上隨風招搖的苜蓿,一個白衣少女款款向我走來……突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我拉著這白衣少女的手跑啊跑啊,終于躲到了一個大樹洞里,盼著暴風雨不要停不要停。但是終于雨過天晴,彩虹在天空浮現(xiàn),我們一起唱起了感恩的旋律……如果貝多芬地下有知,知道我這樣理解他的音樂,不知道會不會氣得從國家大劇院爬出來。我就這樣硬生生把一部《田園》聽成了少年維特之煩惱。
而《聽音樂》這本書告訴我們,音樂就是音樂,它其實跟畫面感、跟故事性沒有多少關系。想聽懂音樂,沒有捷徑,最好就是把音樂的各個要素和各個流派一一解剖開來。這本書每一章節(jié)后,都附有音樂錄音,為此英文版單獨出售8張CD,售價150美元一套。而中文版顯然考慮到人民幣升值的現(xiàn)實,一張DVD搞定,而且價格包含在書價之中。用句電視購物的臺詞來說,實在太超值了。
若干年前,我去聽一場音樂會,身邊一家三口對舞臺上的樂器發(fā)生了興趣。女的指著低音提琴說:"看看,人家的大提琴多高,有1米8吧。"男的說:"可不是,將來讓咱孩子練這個算了,發(fā)大水還能當船使。"
看完《聽音樂》,并不能保證你從此能夠聽懂古典音樂,但至少你不會在孩子面前鬧這樣的笑話。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